【新唐人2014年6月4日訊】6月4日是天安門廣場鎮壓25周年紀念日。從一個多星期前開始,加拿大的各個媒體就開始了有關這一紀念日的報導與訪談。6月2日,加拿大廣播公司在名牌訪問節目《時事》欄目中,邀請到當年曾經歷過那次歷史事件的一名教師,回顧這一歷史事件。而節目的題目就是《25年之後,許多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那段歷史》。
節目主持人Ann Maria Tremontiy在開頭的介紹中說:「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沒有當年學生們雕塑的自由女神的照片,沒有一名年輕人隻身擋在一串坦克前的畫面,沒有軍隊以槍彈開路,衝進天安門廣場,沒有長安街上的血跡。直到今天,中國政府也沒有公布六四鎮壓中究竟有多少人死亡。因此許多年輕一代已經不知道這一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鎮壓事件」。
對此,接受她採訪的中國歷史教師也感到無可奈何,雖然他自己沒有忘記六四,但無法講給學生們聽。他說:「這是一個敏感話題,為了不至於丟掉工作,通常學生們問我有關六四的事,我都是讓他們回家問父母,或是到網上翻牆去了解」。
加拿大《環球郵報》的記者Nathan Vanderklippe曾多次在六四紀念日到北京的大學採訪。今年六四紀念日之前,他又到北京大學採訪。5月28日的《環球郵報》刊登了他的採訪報導。文章寫到,當天安門事件10周年的時候,有一些學生對他說,不相信在六四鎮壓中有學生死亡;到六四20周年的時候,則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公開表示,知道當年發生了什麼,但認為政府採取的措施是正確的。而到今年,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或不再認同當年學生們的行動。
Nathan寫道:雖然對六四的記憶並沒有完全消失,但由於官方不間斷的宣傳、有意地隱瞞和歪曲那次歷史重大事件,在今天中國的年輕人當中,尤其是在1989年之後出生的人當中,不僅越來越淡漠,而且還變了樣。中國政府在後天安門時代已經創造了一種犬儒主義的社會環境,有更多的年輕人甚至認為當年政府的做法是正確的。
記者在北京大學採訪了十幾名學生。得到的總體印象是,學生們對政府鎮壓持肯定態度的比例繼續升高。一些學生認為,他們當年的學長「不應該佔領天安門廣場,因為那裡不是公園」,「他們不該到那裡靜坐,應該呆在家裡」。
一位21歲的物理系學生說,可能當時是有學生死亡,但那是過去的事了。他用較為流利的英語說:「Now we don’t care, That’s far from us」。 他甚至認為,當年那些參与抗議活動的學生,可能是為了出名。另一位學經濟的學生則表示,政治問題太沒意思。他說與同學一起在網上看到過六四時軍隊向民眾開槍的視頻,但與看其他的新聞沒有什麼兩樣。
另一位歷史系的女生則說,對25年前發生的事不感興趣,並說要正確理解這樣的歷史事件現在還為時過早。另一位24歲的心理學系的女研究生說,現在上學每天有很多事要做,哪裡有時間去挖那些歷史的事件。而且像六四這樣的事,挖起來也很不容易。
確實,由於中共25年來嚴格控制新聞出版,在中國很難找到有關六四的相關資料。記者嘗試著用中國的「百度」互聯網搜索「六四事件」,只顯示出幾條結果。其中有一條是官方媒體的報導,說當時北京有犯罪分子搶商店,但沒有說政府作出了怎樣的反應。
記者還找到了一位在北京大學招生宣傳冊照片中的19歲男生。他在化學系讀本科。他對記者說,雖然中國禁止官方媒體報導任何有關那一事件的紀念活動,但他出於好奇,曾到網上的維基百科中查看相關的詞條。但令記者驚奇的是,他說如果他是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恐怕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環球郵報》的記者寫到,這就是新一代北京大學學生的現狀。同樣是在這所大學,25年前曾經是那次學生抗議活動的中心之一。那一代的大學生對人類的思想成果充滿熱情,他們從古希臘哲學家和法國大革命期間的作家那裡汲取精神營養,大胆地推動中國的進步,夢想著建立一個可以自由地講話、沒有官僚腐敗、民眾可以選擇自己信仰的社會。
可當今一代的中國大學生已經與25年前那一代大學生很少有共同點。他們的肩上似乎沒有擔當改變的壓力。一位學生甚至對記者說,社會的安定可以使所有人生活幸福,所以幾百名學生的死亡無法與此相比。他們製造的動亂也威脅到了黨的領導。
在CBC《時事》節目中接受採訪的中學教師也談到,不僅年輕人,整個中國社會現在關心政治的人越來越少,更多的人關心的是房價和掙錢。
當然也有經歷過六四事件的一些年紀大些的學生,他們對記者說,那個事件是無法忘記的。一位31歲的考古系的博士生說,他還清楚地記得,當時他父親的叔叔在天安門事件后逃出了北京。他叔叔還說,人們都沒有想到政府會向自己的人民開槍,而且那種恐懼一直縈繞在心頭。他說,這是很難忘記的。
接受CBC訪問的中學教師也說到:「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知道不讓歷史重演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讓所有人知道歷史的真相。因此我們必須拒絕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