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事業單位改革之困

Facebook

只有中國,才有事業單位這麼個種類。很多事業單位依附於政府部分,幹部由政府任命,有行政級別,工資福利也比照官員發放。

目前,從官方公佈的數字看,中國總共有111萬個事業單位,實際上遠不止於此。因為事業單位本身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在它身上往往掛靠著一大串單位。比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面掛靠了多少單位,他們是如何打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旗號在外面招搖撞騙、興辦論壇、巧立名目收斂錢財的,誰也搞不清楚;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等,也無一例外。

而在公佈的事業編制人員3153萬人之外,非在編人數有多少更是無人知曉。我們可以舉出無數個例,比如,某縣物價局,編制8人,黨組成員13人,職工200人。還有些行業,像交管、城管、市政園林等,臨時聘用人員數倍於正式在編人員。有些單位的收入靠罰沒錢款,屬於隱性政府收入。

總之,相當多事業單位好像一個龐大的吸血系統。它的存在,加大了腐敗和收入差距。就是這麼一個不倫不類的東西,按理應該從快從速分門別類,使其企業化、市場化,可是,自從1993年提出事業單位改革問題的20年來;確定5個試點省市(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等)的6 年來;公佈《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的3年來,所謂事業單位的改革蚊絲未動。

最近,終於有了一聲雞啼。5月15日,國務院正式公佈《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它引起社會最大關注的內容是:「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人員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7月1日開始實行。這似乎是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養老金雙軌制並軌的信號。然而,緊接著媒體上不斷發聲的人物是國家人力資源部的官員和諸多「事業單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包括:條例不具有操作性,要「保障事業單位人員的權益」,還需要很多配套措施,這是一個烏托邦等等。有人測算:事業單位只有10%的人可以企業化。「籌資機制不解決,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就走不下去」,這分明是告訴世人,這個「改革」無法進行。

那就來簡單地看一下中國的兩套養老保險。一套是企業職工的,從2005年起,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金,從人均每月700多元漲到現在每月2000多元。這些錢,是企業員工歷年的養老繳費;另一套是事業單位,人均退休金每月4000元,全部由國家財政承擔。就是這麼一個人人生而不平等的制度,在歷經三十年所謂市場化改革之後,還取締不了,可見,它是何等深重地被利益集團包圍住了。

1998年的改革設想,要求事業單位直接面向社會提供服務,逐步從社會上解決供養問題,逐步通過市場競爭來提供公共服務、由政府對公共服務採取購買方式,「以事定費、養事不養人」。而實際情況大相逕庭。事到如今,事業單位尚未建立社會保險,事業人也無法轉換成企業人,難以走向市場。因為事業單位改革是觸動數千萬人利益的改革,受到的阻礙很多,所以遲遲無法推行。由此可見,今非昔比,改革的時機早就喪失了。誰是改革的支持力量,誰是改革的反動力量,這個界線與力量對比,和上世紀80年代改革之初已經截然不同。中國面臨的「改革」僵局是:人們既是壞制度的受害者,也是壞制度的保守者。作為受害者時,要想維權,孤單難為;作為保守者時,維持現狀,人多勢眾。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