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使中國的「白衣天使」飛向海外?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3月29日訊】(新唐人記者顧星音綜合報導)隨著全球老齡化人口日益增多,護理人員在各國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同樣面臨護士人手緊缺的中國,每年卻大量流失護理的專業人才。一些已經被海外護理中心錄取的人表示,選擇出國就職並非薪水問題,而是體制問題。

據陸媒報導,中國每年培訓逾20萬名新護士。2012年,中國擁有執業資格的護士近250萬名,但全國每1000名患者僅有1.85名職業護士看護。可見中國護士人手仍然急缺。而近來一些西方國家也將目光放在了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在護士通過語言考試後,將有機會赴海外就職。

護理專業畢業生備受雇主追捧,特別是擁有護理本科文憑的畢業生。雖然護士職位空缺極多,但有些畢業生仍會選擇薪水更高,更體面的工作,比如製藥公司或醫療保險公司的銷售代表等。而護士本身薪水也並不低,擁有本科文憑的護理畢業生,在畢業兩三年後薪水便能與歐洲國家的薪水相當,甚至更高。

那麼,為什麼有許多護理專業出身的人會選擇遠赴海外就職呢?

醫患信任不再 暴力事件頻出

香港《南華早報》有報導稱,中國患者及醫護人員之間的關係惡劣,甚至會發生暴力事件。文中舉例2012年11月,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泌尿科護士長戴光瓊被一名患者用菜刀砍死,還有四名護士因此受傷,其中一名護士已懷孕6個月,最終因此而流產。

另有陸媒也曾在今年2月報導稱,一名護士因告知一對要求加號的母女需要再等一會兒而被毆打至腦震盪。

類似事件在大陸各地頻頻爆發。有人認為,醫患供求關係的急劇不對等,極有可能導致患者在就醫過程中情緒惡化,而此時一旦醫護工作者在處理方式和對待病人時態度不夠友善,就極有可能成為導火線,引發患者的暴力行為。

合肥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專業的學生葛佳瑜向媒體表示,中國患者和醫護人員之間互不信任。這歸因於體制問題。

一篇名為《為何患者頻頻把屠刀伸向醫生?》的報導分析指出,醫患信任解體的首因便是中國獨有的以藥養醫的體制。因為全世界的醫生都是靠技術吃飯,唯有中國醫生靠賣藥生存,其公信力自然遭到質疑。與其說是醫生的道德缺陷,不如說是制度的設計缺陷。

網友「神镐头」留言:「看病貴,根源在政府,操作和收益的是醫生,背黑鍋的卻變成護士。」

護士地位低下 不如海外

在海外,「白衣天使」社會地位高,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但在中國,護士職業往往並不被人看好,而中國人的觀念更是難以接受男護士。

學習護理專業的葛佳瑜今年即將畢業,他正一邊寫畢業論文一邊學習德語準備畢業後赴德就職。他表示,一方面因為中國人看不起男護士,且大多數中國人認為護士工作又髒又累,生活極不規律,也不夠體面;另一方面,他也對各地頻繁上演的暴力問題感到不安。

另一名即將前往德國一家護理中心的鄭敏還表示,在中國,如果從事老年癡呆患者的看護職業。一名護士必須同時看護很多患者,無法提供高質量的護理需求。但在德國,卻是求質不求量,他只需專注照顧幾名患者,將他們照護得極好便可。

據網絡問卷調查顯示,4138名參與調查的網友中有43.72%的人認為護士是一個高危職業,有23.68%的人認為護士是高級保姆,63.15%的人則表示自己不會從事或讓子女從事護士的職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