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3月23日訊】(新唐人記者李劍報導) 被中國大陸媒體喻為「女韓寒」的蔣方舟,最近對媒體高調表示,「我不想當『荒謬的菁英』。『了解』是認識世界第一位,『相信』不是第一位。」,她認為懷疑才是破除表象的斧頭。
現年25歲的蔣方舟是中國「90後」青年領袖代表,因文二代身分備受矚目,曾經破格獲清華大學錄取,現在是《新周刊》最年輕的副主編。
蔣方舟的母親尚愛蘭也是作家,曾以長篇小說《性感時代的小飯館》獲「榕樹下」網站主辦的首屆網路文學大賽一等獎。蔣方舟從7歲開始發表作品,9歲出版第一部作品集《打開天窗》以來,不斷地被質疑「才氣」與「名氣」何者造就她的成績。
努力地想證明自己青出於藍而勝於的藍,她現在除担任《新周刊》的副主編外,也同時兼任訪談節目主持人,其微博關注者更高達850萬人,被視為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大陸青年作家,被冠以「女韓寒」的稱號。
蔣方舟大三時,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曾發表〈給清華大學的一封信〉,針砭這間中國著名學府面臨思想禁錮的危險。隨即被新浪網放在首頁,不到一小時點击率超過億次,也引來《金融時報》中文版的追蹤報導,但此文也使她遭到要求她退學的聲浪。
蔣方舟說,「我不想當『荒謬的菁英』。『了解』是認識世界第一位,『相信』不是第一位。」蔣方舟認為在「全世界都想籠絡年輕人」的今日,懷疑才是破除表象的斧頭。
「她有超出同齡人的思考,文字敏感犀利,貼近90後生活語言。」被定位為中國最新銳時事生活週刊、傳媒界「話題發源地」的《新周刊》總編輯封新城這樣詮釋她。
1989年出生的蔣方舟,對中國近十年經濟急遽改變前後的富裕和衝擊,有著最初的記憶。「我的成長充滿著矛盾,有人一輩子處在鄉下結婚生子,有人家有錢到不用想未來,」蔣方舟說,年輕人追求自由、反省的自覺力,遠遠趕不上經濟起飛的速度。
蔣方舟認為,學校教育服從領導是中心思想,卻沒有獨立個人反省意識。「小時候,同齡人聽見金錢造成不公平,還會有感覺,後來她們覺得那就是『常態』,默認世界對自己不公,也懶得發聲,更不要說行動!」
創作成了她對抗世界的武器。大學前,她一邊準備高考,一邊創作、寫專欄。當時就讀的學校,同學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一班60人僅六分之一參加考試,其餘高一就準備出國。身為少數的她,獨樹一格穿梭校園。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相較於中國80後對公共議題的關心,90後的她,更關注自己的存在感。「我對學校教育失望,對工作迷惘,對自己抉擇感到茫然,這是中國90後年輕人的心聲,只有進入體制,才能看見真相,才能批評有道。」
謝絕文二代封號
不過,一如她不願被冠上「文二代」的封號,對於「女韓寒」的說法,她也曾表示,現在針對社會現象評論的人太多了,她認為「你看出一個事情後,就會有一堆人上來評價,而且相互的打架,我還是做我擅長的事情。」她認為戰鬥檄文不是自己所擅長,她其實更喜歡「靜觀其變」,總結事件之後更細微的影響。因此在韓寒以「太平洋的風」博文在兩岸掀起高度關注的同時,她卻不同調地發表「想像的祖國」,認為大陸人對台灣的愛之深,源於對自己的恨之切。
文字呈現時代體溫
曾有讀者評論蔣方舟「9歲是天才,15歲是才女,25歲就是普通人了。」這樣的批評卻讓蔣方舟如釋重負,她近期的新書乾脆就在書名強調「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
她記錄自己、分享生活,微博中可見她的視頻日記與生活記趣,從近期買書、看書,到在咖啡館聽別人提起自己名字的小確幸,2013年她統計自己共寫了13萬字的日記。蔣方舟認為「我們就是時代的真實的體溫」。
問蔣方舟自己與韓寒的區別在哪,她直言:「90後意見聲音還沒長成氣候。韓寒在公共議題的關心是我不及的。我更多的是敘述和記錄周圍年輕人的樣貌。」
當同齡人忙著出國,或考研究所想著延緩進社會,她選擇進入《新周刊》擔任副主編。「我對自己的能力還不夠自信,但會朝著『名副其實』方向努力。目標還沒有很明確,但至少不迷惘。」從她身上不只看到「天才兒童」的蛻變,也看到了中國90後年輕人的真實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