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博客 】我的雙語危機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2月14日訊】不知道什麼時候,留學生的中文對話裡開始夾雜大量的英文單詞,比如說par車,趕deadline, 大deal, literally。 (我現在努力地在克制自己不使用just to name a few來結束上面這句話)如果說這只是入鄉隨俗,那麼更可怕的是網路詞彙也在不知不覺中佔領了口語的半壁江山。最常用的幾個是,給力,傷不起,暈,屌絲。於是乎,幾個留學生之間的對話就成了這個樣子。

A:明天outlets有很多大deal, 真心給力啊!要不要shopping去啊?早點去啊,否則不好Pa車。

B:給跪了高帥富!哪像我們這種屌絲還要悲催的各種趕deadline啊。尼瑪傷不起啊親。

A: 暈! Good luck! Talk to you later…

不倫不類麼?我自己看到都有點hold 不住(我沒救了…我應該說「我看到了這種不倫不類的表達方式都有點不好意思了」)。但是,真的讓我再換一種說法,頭腦中卻是一片空白,說什麼?怎麼說?

突然之間,我腦海中出現了荒誕的一幕:在高考語文的作文答題紙上,我能夠寫下的只有。

給力的一天

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

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

又或是在十年後翻看今天的日誌,有的只是。

傷不起的我

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

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悶鬱鬱悶鬱悶鬱悶鬱

這些自以為個性化的表達,終究只是千人一面的陳詞濫調;既不能表達內心深處的微妙情緒,又不能勾起讀者心中的共鳴,充其量是空蕩蕩的感情宣洩,如國罵一般,說起來順嘴過癮,聽起來卻生澀刺耳,想起來更是空無一物。曾經似水的語言,細膩的感情早已蕩然無存。那些唇齒留香的成語和詩詞更不知道躲到哪個角落裡去了。我,這是怎麼了?

若只是中文荒疏,我還可以安慰自己這是英文流暢所必需付出的代價。可是悲哀的是,我的英文只能說是半吊子。可以進行一般的日常會話,但遣詞造句僅能達意,遠遠稱不上地道,對於稍微深入一點的話題就常常有捉襟見肘之感。至於專業內容,離了發言稿就不知所措,還比不過一個美國的小學生。有關時政經濟的表述,甚至只能聽個似是而非。用「提筆忘字,落筆錯字,看見中國人說外語,看見外國人不開口,外語不精通,中文不流暢」來形容我,真是一點都不冤枉。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人,詩意的安居》中寫道:「語言的荒疏是人的本質之被戕害,是人與語言的關係出了問題。」我的雙語危機,或可看做是對於我夾在兩國文化中,精神世界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狀況的寫照。對於中文,我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精讀好的文學作品了。說來慚愧,記憶中大量閱讀名著名篇的時候早已遠在初中高中。而現在在電腦前,流連的則是一些不費腦子的網路小說、新聞,以及社交網路上分享的獵奇文章。很明顯,這些地方精品鳳毛麟角,反倒是網路語言的重災區。對於英文,我現在讀得最多的就是和專業相關的課本和習題,充其量再看一些雜誌,TED講座和美劇,而根本沒有任何慾望去閱讀其他的英文文章,更遑論經典著作了。這種令我汗顏的閱讀水平,實在是對自己高等教育背景的極大諷刺。這種精神世界匱乏而「有知識,沒文化」的惡果就是以上所描述的雙語危機。

痛定思痛。如果我連如行雲流水般的活用兩國語言都做不到,談何實現自己溝通中西,博採眾長的夢想?心田將蕪,胡不歸。 2013新年伊始,我希望能夠努力跳出閱讀的局限,找回中文的地道,探索英文的美麗。

本文轉自《張南的日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