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獲准退休院士:我厭煩了 不願再被當花瓶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1月27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前不久,已屆80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沈國舫向校方提出退休申請,並就此事接受了央視的采訪。節目主持人即興連線采訪了「中國唯一獲准退休」的院士秦伯益。今年81歲的秦伯益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當年選擇退休是因為「不願再被當花瓶」,不願再「被利用」。一時間「花瓶」一詞成為大陸各大媒體地相關報導競相使用的熱詞。

秦伯益:只不過當個花瓶 厭煩了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是行政》色彩很濃的機構。目前兩院院士的人數不超過1500人,年齡主要在70歲到89歲之間。人大教授顧海兵調查後發現,大多數國家的科學學會的會員只是榮譽稱號,不具有經濟和行政的意義,然而在中國,院士成了「爵位」,一旦選定,官方不能辭,私人不能退。

11月25日央視播出「院士何時退休?如何退出?」的訪談節目。接受采訪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沈國舫表示,他最羨慕的就是「中國唯一獲准退休」的院士秦伯益。於是,主持人白巖松連線采訪了秦伯益。

秦伯益是著名藥理學家。早期從事國防工業毒物的毒理及防治研究。長期從事神經精神系統新藥評價工作。秦伯益院士是全中國的兩院院士當中,唯一一個被正式批准退休的人。

  

秦伯益在節目中表示,自己現在想做一個自由撰稿人,想把自己退休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下來。

  

主持人問:「您曾經有一句話讓大家印象非常深,說院士不應該是花瓶,這是否來自於你的感受,或者寫完了以後是一種提醒?」

秦伯益回答:「是一種感受,我從62歲當上院士到2002年70歲寫這篇文章,這8年期間,我是很認認真真的做社會工作的,後來我逐漸發現,其實只不過當了個花瓶,我厭煩了,我不願意再被人家當花瓶了,我覺得我自己有更有興趣的、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做。」

他還質疑道:「人們真的喜歡觀賞我們這些銹跡斑斑的古舊花瓶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秦伯益的這番話語立即成為這兩天大陸媒體競相報導的熱點。

對此,《希望之聲》26日采訪了原中國外交學院胡石根教授和東南大學法學教授張贊寧。他們表示:中國的院士被北京利用為政治工具,並且已經利益化,遠遠不只是花瓶的作用。

曾經擔任北京語言學院(今北京語言大學)講師的胡石根認為,北京招攬科技界精英做院士有政治目的。他說:「他們主要是把它當作工具,用的時候就把它拿起來用,沒有用就把它扔到一邊。他們要論證政策的合理性,執政的合法性。很多人它還沈溺在名和利益當中。」

東南大學法學教授張贊寧認為,北京選擇院士有其目的性。他評論說:「共產黨的政治是需要政治花瓶的,不光院士是花瓶,它的民主黨派也都是花瓶,政協委員包括人大代表也都是花瓶。院士的評審並不公平,很多該評沒有評上的。首先一個條件也是政治條件:你必須是聽黨的話。如果不聽話的你本事再大,也評不上。」

有媒體揭露院士背後存在利益因素,披露作成國家課題組長的院士可能掌握幾千萬、上個億、幾十個億的這種經費,來從事國家緊急項目的攻關。因而,中國各地各級機構都願意搶院士來掛名,從而獲得一些學術和經濟上的利益。如大學校長由院士掛名,可以吸引學生報考等。

分析指,在中國,當選院士不僅關繫到學者個人的榮譽和利益,也與該學者所在機構以及當地政府的榮譽與利益密切相關。在這種扭曲的利益格局中,高校或研究機構擁有院士就意味著佔有了得天獨厚的學術話語權。正因如此,眾多機構乃至政府部門都想盡辦法爭搶院士,院士的遴選與管理機制也由此出現嚴重異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