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恩寵:難以突圍的中國自貿區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1月24日訊】九月二十九日掛牌的中國(上海)自貿區,隨著負面清單的公佈和掛牌熱潮漸去,國內更多理性的聲音浮出水面。從全球一千二百餘家自貿園區歷史的實踐看,均在市場已非常自由基礎上的更自由、便利;海外各類自貿區在建立之前,均解決了的市場管制、投資審批、利率市場化、貨幣自由兌換等問題,而如今,卻成了上海自貿區難以突圍的方向。

若中國的體制不進行刮骨療毒式的變革,上海自貿區很可能成為又一個地產盛宴,又一個經濟特權王國,也可能僅是「不斷打雷,下些小雨」的試驗區。

無數試驗區未果下的困境

在國際自貿區公約後的四十年,中國大陸才開始籌建第一個自貿區。一九七三年,國際海關理事會簽署《京都公約》。依該公約,「一國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進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並免於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

這就是世界自由貿易區的由來,但在此之前,人類有關自貿區的探索和實踐早已開展,是各國的實踐催生了《京都公約》。中國在一九七八年的經濟改革後,曾在各地建立了無數先行先試的試驗區,但大都效果不彰、無疾而終。改革初期,那些為吸引外資而設立的大量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上海自貿區僅是這些試驗區的演化版。只不過今天的上海自貿區,更加綜合,面積更大。

實再次證明,經濟改革越深入,越需要進行政治與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此時,再一味推動地方搞試驗區,有可能在中央與地方政府間及各利益集團的博弈中白白浪費了時間,成為延緩改革之舉,既解決不了貧富差距、腐敗蔓延和民生問題,卻加速了中共亡黨失政的步伐。

開放與倒退交加

商務部長高虎城明確表示,在金融改革領域「不要想像太豐富」,「金融審慎例外,不會採用負面清單模式」。表面看,目前的負面清單具體到小類一九○項,相比一○六九條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約佔百分之十七點八,看似開放度很高;但幾乎完全沿襲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中禁止或限制外資進入的二十一項,沿襲有些小修改的五十五項,另增加了一百一十多項禁止、限制項目。雖然開放了十八個服務業門類,但《目錄》中限制三十五項,股權類限制措施超十二項,依然出現在負面清單中。

原先並沒有出現在《目錄》中的一些產業和管制措施,也出現在負面清單中。比如「禁止投資因特網數據中心業務」、「禁止投資文物拍賣」、「禁止投資鹽批發」、「禁止直接或間接從事和參與遊戲運營服務」等。

三大貿易協定的逼近

儘管今天世貿組織有一百五十九個成員,但多哈回合的挫折,讓多邊貿易體系裹足不前。令中共頭疼的三大國際貿易談判,似乎「兵臨城下」,中國的自貿區能否突圍?

第一個是美國推進的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首次在國際貿易談判中制定全新的勞動標準守則,不僅涉及最低工資問題,還包括自由建立工會等,這顯然中共是不會接受的。涉及貿易與環境的關係問題,二○一二年,中國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是二千一百萬噸和二千三百萬噸,居世界第一,超過美國數倍。二○一二年,中國單位GDP產出所耗用的資源,是世界平均數的一點八倍,是美國的二點九倍,是歐盟的三點四倍和日本的四點五倍。如此下去,一百年後中國都擠不進TPP的大家庭。

第二個是美歐泛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內容不僅覆蓋TPP,而且更廣泛。

第三個是美國發起的服務貿易協定,該談判在中國大陸幾乎沒涉及。

中國要參與這三個貿易協定,目前最關鍵的一步還是與美國的雙邊投資協議談判(BIT)。然而,該談判至今五年未果,始於二○○八年的談判,至今年八月三日在青島再度啟動,已是第九次,但文本都未涉及。談判的五大焦點,也是上海自貿區無法迴避的問題。

一是全面開放投資領域。

二是相關稅費規定必須全國統一,意思是國民待遇內外無別,優惠政策相同。

三是投資收益可以自由兌換,人民幣須自由化。

四是投資領域開放,可以自由建立獨立工會。

五是投資爭議解決只能到紐約的國際投資爭端中心去仲裁。看似美國很霸道,但中共有否捫心自問?中國的司法、仲裁是否獨立、公正?中國是否有這樣的人才儲備?

顯然,目前中共的決策者是不會輕易在上述問題上讓步與妥協的。然而,上海自貿區從目前看僅為爭取中央優惠政策,若不在體制、機制、法制上有全新的突破,難成未來中國改革的升級版。

文章來源:《動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