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改制牽出巨額爛帳 地方政府抱「金融炸彈」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1月22日訊】大陸銀監會兩年前出台一項硬性改制計劃,該計劃規定在2015年農村信用社必須完成全面改製成農村商業銀行。在這一改制過程中,暴露出大量由於不良貸款導致的地方財政的巨額爛賬。而地方政府和農村信用社組織的清欠、資產置換無力,大陸農村金融隱患頻頻引爆,甚至有「斷血」 之虞。

2011年,中國銀監會啟動5年建立現代農村銀行制度計劃,將農村信用社全面改製為農村商業銀行,以期消解農信社的高風險和巨額歷史虧損。

官媒新華網11月20日報導了河南省新鄉市的延津縣2012年全縣財政收入僅4億多元,而全縣農信社不良貸款金額高達5.5億多元。該縣政府金融辦主任董飛說,這相當於政府抱著個「金融炸彈」,隨時會令縣政府破產。

農村信用社是由農民入股,實行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地方性集體所有制金融組織。《南華早報》日前的報導指出,農信社的出資方主要是各級政府,運營監督也是政府指導,產權沒有明確的界定,「官辦」金融機構痕迹明顯。而多數地方政府都選擇了「省級聯社」的管理模式,使得信用社不用對股東或社員負責,而是對上一級聯社負責,加上管理人員素質不高,農信社非但沒有實現「支農惠農」的目標,反而負債纍纍,虧損連連。

據大陸媒體報導,湖北一家農村信用社負責人介紹說,「部分農村信用社的歷史掛賬,少則一兩個億、多則三五個億。」另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某農信社的貸款餘額為13億元,不良貸款卻高達7億元。這一數字在他所了解的高風險農信社中並不驚人,而據他所知,不良率最高的已逾70%。

不良貸款中不少是由於違規放貸導致的。為了牟利,一些信貸員連犯罪的「紅線」都不放在眼內,甚至有人私自偽造合同,詐騙貸款,也有農民的身份信息被冒用,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貸款」。

據中共官媒報導,延津縣為了清欠,組織公檢法等多個部門成立5個清欠組,每個鄉鎮各成立10個清欠組,但清欠遭到老賴戶各種形式的抵制,這讓許多還了款的農戶也感覺不平衡,是上了政府的當。據延津縣政府金融辦主任表示,農信社沒能力大規模清欠,政府清欠但不是債權人。

清欠過程中暴力事件時有發生。今年6月份,湖南漵浦一起由農村信用社僱人催收不良貸款、在討債過程中催貸人將人砍傷的案件引起廣泛關注。「暴力討債」反映出農村信用社為了及早完成改製成農商行過程中的諸多無奈。

一些政府職能部門還試圖通過賣地置換來負擔改製成本。截至2012年末,河南省77家五級農信社所在縣市政府實際完成置換金額102億元,多數縣市區進展緩慢,全省88家五級農信社清收盤活資產41億元,僅占當年目標任務的六成。

《南華早報》報導說,有專家解讀認為,這表明長期以來金融管理權實行垂直管理,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經驗存在欠缺,農信社即便完成改制,未來各省農村信用聯社的行政管理權和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地方農村商業銀行以及縣級政府之間都可能因為利益而出現管理不暢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