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二十四節氣:寒露(視頻)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0月8日訊】每年陰曆九月中旬,陽曆10月份,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寒露後,天氣漸漸涼起來了,真是露水冰涼。

中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列十七,於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史書記載“鬥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由於寒露的到來,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此时的氣候特征是: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

唐代詩人戴察《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的詩描绘到: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乾。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凝空流欲遍,潤物凈宜看。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寒露节气处于熱與冷交替的季節。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因此,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因此,寒露時節的養生應注意因時而化。

在氣候冷熱交替的初期,為防止寒濕之邪侵犯肺胃臟腑,可飲用薑蔥湯來祛風散寒濕。而随着時令接近秋末,寒濕減而燥邪增,逐渐轉变成「寒燥」入侵肺胃,容易导致出现頭痛畏寒、咽乾、鼻燥肌膚乾燥,咳嗽,氣逆喘息而口乾渴,胃脹悶,大便乾結等症候,这时则需改以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杏仁、麥門冬、玄參、桔梗等滋陰潤肺燥的藥物來調治身體。唯芝麻不可過量,以免更化燥傷陰造成聲啞及乾咳不已。

另一方面,早餐多喝有健脾胃、補中氣功效的粳米、糯米為主料熬制的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及黃精粥等熱粥。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可多吃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

此外,寒露後養生還應注意,不宜選擇羊肉爐等熱補,而可選擇山藥燉枸杞和排骨等較溫和的食物來進行食補。

二十四節氣:寒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