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9月23日訊】(新唐人記者陳潔綜合報導)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民怨日益高漲,不少中國人開始思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到底能走多遠?日前,中國《炎黃春秋》副社長楊繼繩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指出,中國道路能走多遠取決於中共的專制政治、公有制和市場經濟這三個要素能否和諧地組成一個穩定的制度體系。然實踐證明,這三者是無法結合的。
公有制和市場經濟能否結合?
楊繼繩指出,「結合點」就在國有企業上,國有企業能否改造為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產權明晰,政企分開」。
楊繼繩表示,實踐證明,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結合是不成功的。國有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不僅可以隨意支配企業資產,還可以自主決定企業的利潤分配。國有企業向國家上交的利潤比政府向它的投入還要少。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工資比普通員工高幾百倍,他們的公務消費更是驚人。這樣一來,國有企業就不是「國有」,而為獨立的利益集團。「政企分開」也很難,國有企業不願放棄政府的權力資源,政府官員也不能捨棄國有企業的利益。
國有企業依靠政府的行政權力成為了壟斷企業,它們獲得優質資源的壟斷權,如石油、電信、煙草、煤炭.航空、鐵路、電力、金融、保險等。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國有企業退出不賺錢的領域,大規模進入房地產這一類高盈利的領域。儘管如此,國有企業的效率還是很低,它佔有全國60%以上的資源,對GDP增長的貢獻不足3%,對就業崗位的貢獻不足20%。一些國有大型企業出現了巨額虧損。國有大型壟斷企業快速擴張,擠壓了民有經濟,也扭曲了市場。
市場經濟和專制政治能否結合?
楊繼繩認為,市場經濟應當和民主政治相配套的,但中共不是這樣。這個制度最大的問題是行政權力不受制衡,權力高於一切,掌握權力的人為所欲為。這樣,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是「權力市場經濟」。
在權力市場經濟制度下,經營活動、行業進入、經營資源(資金、土地、項目等)都必須由官員審批。官員的審批權不受法律約束,有很大的隨意性。誰得到官員的審批,誰就得到了發財的機會。在權力市場經濟制度下,權力越大,越容易發財。而沒有權力的人們很難通過誠實的勞動獲得財富。
由於權力不受制衡,一些官員公權私用,權力本身成了進入市場交換的商品,而且是一種十分稀缺商品。因為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權錢交換、權權交換、權色交換在中國很盛行。
在權力市場經濟條件下,權貴集團固守自己的利益,使社會階層固化。權力世襲、財富世襲,中下階層的人很難有提高社會地位的機會。社會不公正的現象使人難以容忍。「仇官」和「仇富」的社會心理不斷積累。數量日益增多、規模日益擴大的群體事件,正是社會矛盾不斷在激化的表現。
楊繼繩指出,在經濟發展方面,權力市場經濟也走到了盡頭:這30年經濟高速增長靠三條,一是廉價勞動力,二是廉價資源,三是犧牲環境。依靠這三個條件製造出低價產品,使中國成為最大的產品輸出國,在國際市場上佔有11%的份額。現在這三條都不能持續。當局企圖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走出困境。但是,這個目標提出了10多年,至今還停留在口號上沒有進展,這是因為政治體制的障礙。
走出困境之路
楊繼繩指出,憲政民主是走出困境之路,包括以下幾個因素:一,主權在民。執政者的權力為民眾所授,通過公正的選舉實現授權,確保權力來源的合法性;二,用憲法對政府權力加以限制,防止行政權力進入不應該進入的領域,防止濫用權力;三,實行分權制衡;四,建立憲法審查制度,確保憲法落實;五,司法獨立,新聞自由;六,保障公民的個人權利。
楊繼繩說,搞憲政,必然面臨強大的阻力。排在首位的即是利益集團的抵抗。權力市場經濟體造就了龐大的利益集團,他們從這個制度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並且還在繼續獲得利益,他們當然不願意改變現狀。他們掌握著絕對優勢的政治資源、經濟資源,只要他們不願意,中國現狀就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