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古人尚玉的習俗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9月1日訊】古人尚玉,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以佩玉為美,對玉的特性理解也極其深刻。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有句俗話為黃金有價玉無價,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

古人以佩玉為美。遠在商周時代,人們就開始佩帶玉飾。無論男子女子都愛佩各種形狀的玉飾,還要用美麗的絲線、絲繩編制各種漂亮的結把玉包起來,看起來精緻美觀,溫文爾雅,現在大街小巷賣的各種“中國結”就是中國古人用來鑲玉的錣飾。玉佩的傳統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大體有吉祥如意、長壽多福類、家和興旺類、安寧平和類、事業騰達類和辟邪消災類等,其中以吉祥如意類圖案為多。

玉也能傳達出人們祈福求祥的意願。《後漢書》:「詔賜御府衣一襲,自所服冠幘綬,玉壺革帶,金錯鉤佩。」玉壺是玉制的壺形佩飾,由皇帝頒發,表示敬老、嘉獎之意。

玉帶

《織女傳》里關于玉帶的描述中,稱天上的玉帶是以玉為材料,上面鑲上鑽石,猶如銀河一般,在玉一樣亮的河裡面,放上了很多星星。

通常來說,玉帶,指的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革帶。這種裝飾革帶用的玉製品,稱為「帶銙」,俗稱玉帶板。早期的玉帶是一種蹀躞帶,即革帶上面綴玉的同時又綴有許多勾環之類,用以鉤掛小型器具或佩飾等物。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親王皆服玉帶。」

玉佩

古人有腰間佩戴翡翠玉的習俗。在腰間佩玉興起於唐代,興盛于明代,唐代以玉帶板地多少來確定官職高低,十三者為天子之帶,紋飾為胡人形象。

不同質地、不同形貌的佩飾,往往有區分等級的作用。《唐六典》:「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佩以為飾」《清稗類鈔》記載:五品以上文官,皆得掛朝珠,珠以珊瑚、金珀、蜜蠟、象牙、奇楠香等物為之,其數一百有八粒,懸於胸前。

在唐代腰間佩玉是鑒別身份地一個重要標誌,天子在祭天、祭祖時都要在腰間佩戴整套地玉帶飾以示莊重。據《明史》記載,帝王、一品、公、侯、伯、駙馬或皇帝特賜,方能用玉帶。紋飾先作底紋,在加工主題紋飾。

到了清代雖然改服易飾,取消玉帶制度。但人們在腰間佩玉地習慣一直延續了下來,又因清朝地翡翠飾品市場繁榮,選用翡翠作為地帶飾閃亮登場。

玉冠

冠是帽子的意思,冠玉就是帽子上面的玉,過去的人習慣在帽子上面鑲上一塊美玉,用來表示身份,其質地精良,一般純正無瑕,故將美男子的面部形容為「冠玉」。

冠飾是圖騰的產物,古代闡釋美感起源時說「美」字是「羊人為美」,意為古人巫舞中以羊頭為頂飾的會意表述。

佩玉養生健體

古醫書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並稱玉是人體蓄養元氣最充沛的物質。因而玉石不僅作為首飾、擺飾、裝飾之用,還用於養生健體。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楊貴妃含玉鎮暑。

玉被視為吉祥信物。歐洲人除了認為玉掛在腰間有治愈腎病的功效之外,還和日本人一樣,認為玉除了裝飾功能之外,尚有「咒術的、寶器的、祭祀的」功能。人生無常、意外之事不可避免,人們深知佩玉有護身作用,不慎跌到了,身上有玉佩,人就不會受到傷害,故玉代表了吉祥和化禍為福。

近幾年來,玉文化開始復興。玉的養生機理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實。據化學分析,玉石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鋅、鎂、鐵、銅、硒、鉻、錳、鈷等,佩帶玉石可使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活化細胞組織,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故有中醫所說「有的病吃藥不能醫好,經常佩帶玉器卻治好病」,道理就在於此。倘佩帶玉手鐲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被動除視力模糊之疾,而且可以蓄元氣,養精神。

白玉:有鎮靜,安神之功。

青玉:避邪惡,使人精力旺盛。

翡翠:能緩解呼吸道系統的病痛,能幫助人克服抑鬱。

瑪瑙:清熱明目。

老玉:解毒,清黃水,解鼠瘡,滋陰烏須,治痰迷驚,疳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