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是亞洲最臟貨幣?平均含菌量17.8萬個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8月28日訊】(新唐人記者李仙雅綜合報導)據國際報紙Metro報導,牛津大學的學者認為,微生物寄生在不同國家的貨幣上。報導稱,有調查顯示,人民幣是全世界最骯髒的貨幣之一,部份小額紙幣每張含3,700萬細菌。

香港城市大學早年進行的實驗也顯示,人民幣鈔票含菌量17.8萬,在七個亞洲國家或地區中最高,遠遠超越排第二、只有一萬多細菌的香港紙幣。

中國大陸有關部門早前從北京、上海、重慶、廣州、南京及大連搜集近500張人民幣,發現鈔票存在大量大腸桿菌、乙型肝炎病毒、鏈球菌、黴菌、沙門氏菌等逾十種菌。

人民幣有多臟?平均含菌量達17.8萬個

香港城市大學研究顯示,每張人民幣平均含菌量17.8萬個,5角、1元、1角面額的紙幣,每張附帶的菌數更高達1800萬個,在亞洲眾多幣種中「鶴立雞群」。

人民幣在流通過程中接觸人員眾多,層次複雜,已成為致病細菌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廣州和重慶的人民幣要比北京的臟

據研究,錢幣的帶菌數與地區氣候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氣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細菌的生存條件。廣州重慶地處南方,常年高溫濕熱,人民幣要比乾燥寒冷的北京臟很多。

另外,即使同一地區的同一種錢幣,季節氣溫不同其表面的細菌總數也有一定的差異。夏季高溫濕熱易於細菌存活,並且人體汗液油脂分泌旺盛,容易附著細菌污垢,在接觸錢幣的時候造成交叉污染。錢幣上附著細菌總數隨氣溫降低呈下降趨勢。

鈔票面值越大細菌數越少,1元紙幣相對最臟

北京化工大學對北京市人民幣污染狀況調查發現,不同的錢幣上細菌數差異很大。一張1元紙幣最乾淨的有2600個細菌,最髒的細菌數為180萬個,呈「良莠不齊」狀。而10元紙幣整體要比1元攜帶的細菌數少,因為鈔票面值越大流通機會越少,沾染細菌數也較少。

人民幣上的常見細菌

健康專家對錢幣上的細菌做了詳細的檢測,結果顯示,由於反覆使用,多數錢幣都會受到細菌污染,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沙門氏菌是錢幣上最常見的細菌。

來自糞便的大腸桿菌是錢幣上的主要細菌

錢幣上最主要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大腸桿菌本是人體腸道內一種常見的細菌。正常情況下,多數大腸桿菌與人體是互利共生的關係。只有在機體免疫力降低、腸道長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況下,大腸桿菌才會致病,移居到腸道以外的地方,例如膽囊、尿道、膀胱、闌尾等地,造成相應部位的感染。

醫生勞永樂對媒體稱,錢幣上的大腸桿菌來自糞便,市民如廁后洗手不凈,再摸幣紙,便會將菌沾上去,並隨著錢幣的流通進行繁衍和傳播,造成致病性感染。

來源於痰液的綠膿桿菌致病性較弱但抗藥性強

綠膿桿菌是一種致病力較低但抗藥性強的細菌。其感染可發生在人體任何部位和組織,常見於燒傷或創傷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內膜炎、胃腸炎、膿胸甚至敗血症。

人吐出的痰液里含有綠膿桿菌,這些痰液一旦沾到錢幣上,由於它抗藥性很強,很難被殺滅,因此綠膿桿菌很容易長時間通過錢幣的流通進行傳播。

沙門氏菌主要來源於不衛生的食品

在不幹凈的食物中,往往含有沙門氏菌,人們在購買這些食品時,很容易將食品上的沙門氏菌沾到錢幣上。

沙門氏菌有的專對人類致病,有的只對動物致病,也有對人和動物都致病。致病沙門氏菌能引起人體腸胃食物中毒,導致胃腸炎、傷寒和副傷寒。

這種細菌在外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很強,在錢幣這種適宜環境中,沙門氏菌甚至能生存幾個月。當人體抵抗力較弱時,致病沙門氏菌便會引發疾病。

慶幸的是,這些細菌多數為條件致病菌,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因這些細菌而發生疾病,只有在人體抵抗力弱時,這些細菌才會趁虛而入。

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錢幣的衛生狀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有健康專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盡量保持錢幣衛生,另一方面也要主要預防錢幣細菌感染,養成良好的錢幣使用習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