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帶動金價上漲 英語創新詞彙「dama」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8月15日訊】(新唐人記者隋念綜合報導)國際金價12日升至每盎司1334.7美元,創下三周以來的最高紀錄。《華爾街日報》援引投資者和分析人士的話報導稱,帶動金價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中國國內對黃金的購買需求,其中,「中國大媽」的購買力不容小覷。《華爾街日報》甚至專門創造了「dama」這個用中文拼音得來的英文單詞。

中國人搶購黃金穩定金價

根據中國黃金協會8月12日發佈的資料,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黃金消費量達到385.5噸,創下新高。而《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這一資料較一年前同期翻了一番。這其中中國人連續兩個季度搶購黃金產品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中國買家對金價走低十分敏感,抓住今年的機會大量購買黃金飾品。國際金價今年4至6月下跌期間,許多中國消費者紛紛搶購黃金,其中包括不少中年女性,以至於引發外界對「中國大媽」搶購黃金的關注。

一名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大媽絕對是黃金搶購潮中的主角,她們很久沒有見到金價如此低,對她們來說,這是一種巨大的吸引力。」有人說,「如果價格再低一點,出手的人一定會更多。」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國內這股黃金購買潮對此前不斷走低的黃金價格起到了穩定作用。分析師喬伊絲•劉說:「如果沒有中國國內的需求,當前的國際金價將更低。」美國默克投資集團首席投資官阿克塞爾•默克也認為,中國國內需求,加上其他激勵因素,將帶動黃金價格反彈。

還有觀點認為,中國黃金消費的增加,將幫助中國獲得在國際黃金市場上的定價能力。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黃金出產國,但中國金價通常根據美國和歐洲的市場價格而定。

英文出現新生詞彙

由於中國人驚人的黃金購買能力,《華爾街日報》專門創造了「大媽」的中文拼音的來的新詞「dama」,有網友調侃說,「我的英語詞彙量又增加了」。

近年來外媒為了更形象地描述中國特有的現象,創造了很多這種從中文的拼音而來的新詞彙。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報導中國男多女少的現象時,將未婚男子「光棍」直接譯為「guanggun」;美國《紐約客》描寫大陸新一代時出現了「fenqing」(憤青);諸如英國《衛報》等媒體還出現了描述中國人情社會中「關係」的「guanxi」一詞。

「China Bear」(中國熊)——這個詞彙來源於英國《金融時報》對2011年A股的評價,它形象地描繪了2011年上半年讓投資者感覺過於漫長的A股市場。

由於中國顧客海外消費能力很強,英國《每日郵報》基於「英鎊」的概念創造了一個新名詞———「Peking Pound」(北京鎊),即為中國人所花的英鎊。

大陸網友評價稱,「大媽」表象下的經濟力量,暴露了中國人當下安全感的缺乏。「中國大媽」其實並不僅指參與搶購的婦女——只要社會環境中的「不確定」、「不透明」足夠多,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中國大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