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名曲欣賞】《二泉映月》(音畫)

【新唐人2013年8月12日訊】【编者的话】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她那獨特的民族記憶滲透在許多優秀的樂曲中世代相傳。【中國古典名曲欣賞】試圖以「具體而微」的探索,希望與您一起去探尋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

今天﹐我将为您介绍的是中国的经典民族音乐《二泉映月》。提到《二泉映月》﹐许多人都认为它的作曲者是瞎子阿炳。其实﹐这首乐曲原是一首道教的唢吶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当年阿炳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由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最后的整体完成。

1950年夏天,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教授等人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阿炳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并非写景﹐它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音韵。曾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演奏的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聆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中國古典名曲欣賞】《二泉映月》(音畫)

阿炳4岁丧母,父亲是雷尊殿当家道士﹐他自幼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成年后也曾担任过雷尊殿的当家道士。阿炳在35岁那年因病双目失明﹐流落街头﹐靠沿街卖唱和演奏为生。

您现在听到的《二泉映月》是民乐伴奏的二胡独奏曲。二胡在民乐的烘托下展现了它那委婉的韵律,高亢中带着柔和坚韧的音色。

【中國古典名曲欣賞】《二泉映月》(音畫)

音乐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和演奏者的思想境界。阿炳对世态炎凉和人生痛苦有非常深切的感受。然而他是一个修道之人,悲惨的现实使他能从凄凉痛苦中归复于平静﹐顺其自然,释怀和解脱。阿炳的邻友都说,晚年的阿炳一直过着清贫却宁静的生活。在他最后的岁月中,杨荫浏教授找到他并请他演奏曲子时,阿炳已是饱经沧桑,历尽人间世态炎凉。但他的心态却表现出那种宗教式的深邃和宁静。这种心灵和思想境界,一般没有经历过苦难和修行的文化人是无法理解的。阿炳去世时只有五十多岁﹐走时他依然带着墨镜﹐身穿道袍﹐躺在他所归属的道观“雷尊殿”里。

【中國古典名曲欣賞】《二泉映月》(音畫)
《二泉映月》全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组成。引子只有六个音﹐先扬后抑﹐宛若一声长叹。它不是悲叹而是感叹﹐为全曲的情绪定下了一个基调﹐其后的的六个段落﹐是一段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展开﹑转折﹑高潮到尾声﹐乐曲的速度逐渐加快﹐但力度的变化却未寻着同一轨迹﹐而是不断的处于强弱变化之中。其中即有突变﹐也有渐变﹔变化幅度从很弱到很强﹐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既有疑问﹐也有回答﹐更有无限的感慨。音乐的尾声部份的平静﹐映照出阿炳脱俗超凡的修行人的坦然。整首作品弱起弱收﹐最后用减慢的速度在一个短暂的休止之后奏出一个带装饰的长音﹐给我们留下绵绵不绝的遐想和吟味的余地。

有音乐评论家曾这样写到﹕很多二胡演奏家,都囿于对阿炳的悲凉身世一面的认知,将《二泉映月》音乐发挥为悲凉凄然的风味。《二泉映月》的音韵既不是哭诉,也不是悲凉呻吟﹐作为二胡独奏曲,至今还没有听到哪一位二胡演奏家真正完整地演绎出了阿炳那种修行人的思想境界、那种饱偿世态炎凉后终又归复于平静、释然超脱的心境!

下面请您欣赏张方明演奏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如果您能静下心来听这首曲子﹐也许会有超凡的感受。因为张方明的演奏比较能够表现阿柄当年的思想境界。

(新唐人首發)

http://www.youtaker.com/【中國古典名曲欣賞】《二泉映月》(音畫)

新唐人首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