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上海人的獨特習俗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8月11日訊】上海是一個古老的大都市。從先秦至元代,上海漸成為糧、鹽產地。明代起,上海發展為重要的棉紡織基地。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有著重要地位,「為中外觀瞻之所系」。尤其在中華民國時期,上海是亞洲最大的城市、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有「東方巴黎」的美譽。

上海地處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與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處。上海開埠以後,日漸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煙稠密、華洋雜居、五方雜處的城市,又給原有的風俗增添新的內容。上海風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有著獨特的方言「上海話」,具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它保留著許多松江方言留給它的古老語音和詞語。

上海花會

上海常有花會舉行,相沿成習。花會舊稱「香會」等。漢族民間于新年等節日進行的各種遊藝活動的統稱。源於元代佛教的「行像大會」。流行於北京等地區,一年四季者有活動,是民間傳統自娛性的群眾文藝組織,形式多樣,城鄉皆有,深受中國民眾的喜愛。

上海花會中最著名的是每年農曆四月下旬的「蘭花會」和九月間的「菊花會」。花會多在城隍廟西園(今豫園)舉行。蘭花會一般為期3天,參加花會的蘭花盆上,貼著寫有種花主人姓名的紅紙條,各色名貴蘭花爭奇鬥妍,品花者流連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最後評出最優的「狀元花」。「菊花會」通常在豫園「四美軒」舉行,也是名花叢集,蔚為壯觀。時至今日,每逢花開季節,一些公園亦常舉辦蘭花、菊花展覽。

飲食

上海民眾日常飲食的主食以米飯為主,偶爾以餛飩、麵條等作為調節。傳統家庭早飯以隔夜的剩餘米飯加水製成泡飯,並輔以醬菜、鹹蛋和腐乳等。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

如在小攤提供的早餐則以豆漿、油條、大餅、粢飯最為常見,因而被滬上民眾稱為「四大金剛」。

上海菜當地人稱為本幫菜。最初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后各地移民紛至沓來,上海菜開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風格,調和成今天以濃油赤醬、淡雅爽口、醇厚鮮美、鹹淡適中的本幫菜。除一般烹調手法外,本幫菜擅長糟味,極富江南地區特色。

走親戚你要記住帶點禮物。你一到,主人會寒暄一番,然後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請時主人未入席,請你不要急著動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開始進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會先吃飯。宴席散后,主人不讓客人收拾碗筷,並且再次上茶,煙,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掃地不打罵孩子。客人告辭,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車站或送上車。

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開始時你一定要記住祝願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頭到老」;宴席過半后,新娘再一次換裝(一般在宴席中要換三套服裝),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參加婚宴的來賓敬酒點煙。記住你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接受,不要推讓,否則會讓人不高興。

上海人的習俗

1、生育

  

產前,家人備好蛋、雞、紅糖、棗子、苦草,外婆送來嬰兒衣服(俗稱脫毛衫)、「催生飯」。產後,親友上門送產禮(俗稱十五羹)。嬰兒出生第十二天稱「十二朝」,產婦家人向親友分送紅蛋、饅頭、圓子、板糕。滿月做圓子,請親友。周歲(俗稱「期過」)喜慶,更為隆重。

2、壽慶

  

老人過生日時,子女為之慶賀,稱「做壽」。舊時,富裕人家設壽堂,掛壽幛,張燈結綵、備壽酒,宴親友,晚輩向壽翁壽媼拜壽,親友則贈壽禮。一般人家做壽桃、圓子,吃麵條、餛飩,此習延續至今。80年代時興以大蛋糕作壽禮。

3、建新房

  

民間視建新房、遷新居為大事,親朋好友主動相助,有的饋送禮品,以糕、酒、肉、爆竹等居多,名為高頭人情。上樑時,正樑上貼安梁大吉的紅紙橫幅,並放鞭炮。遷入新居時,穿新衣,貼對聯,宴親友。這些習俗,至今尚存。

4、寄親

 

也稱「過房親」、「寄拜親」。舊時,父母為了解除孩子的關煞,免其蒙難夭折,選擇生肖相合者認作寄父母。孩子改姓換名(叫做寄名出姓)后,送往寄父母家祭祖拜灶,事後,仍由生父母撫養。此俗現已不興。

  

5、忌日

  

舊時忌日,于孫供祭食,燃香燭,焚紙錢、錫箔、冥衣、紙箔,跪拜致敬。有的還要請人念經超度。60年代后,此習一度廢止,現漸有恢復。

6、迎神賽會

 

迎神賽會由來已久,每逢乾旱嚴重或蟲災泛濫時,人們抬著劉猛將軍、城隍偶像巡行街頭郊野,祈求天神驅邪降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迎神賽會隊伍前面,旗傘繽紛.彩龍飛舞,鼓樂喧天;後面,成千善男信女執香護送,四鄉群眾爭相觀看。中共建政后,此俗已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