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大西北歌魂「花兒」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7月5日訊】花兒,是廣泛流行於中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西部省區的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花兒起源於古稱河州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這裏的漢、回、藏、東鄉、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每年春季,甘肅、青海等地都會舉辦大型的花兒會,農牧民們身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浪山趕會,蔚然成風。

情歌是花兒的主體,充滿思想激情,集中了歷代人民群眾的天才智慧,是花兒中最動人,最豐富的部分。花兒的唱法很多。有以自哼自唱為主的輕聲唱法;有以真聲為主並通過胸腔和口腔共鳴的蒼音唱法;有以男聲提高八度音的假聲來與女聲對唱的尖聲唱法;有將尖音和蒼音結合,將真聲和假聲融為一體的尖蒼音唱法。「花兒」融入了小金灣民族文化的藝術之花,地方色彩濃郁,風格十分獨特。

花兒產生的時代遠,流傳的時間長,有著多方面的價值。它保留了遠古以來許多愛情語言的精華,在歌唱流傳中,隨著時代的變化又在不斷發展,是歷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

花兒早在清乾隆時代就負有盛名。清代臨洮詩人吳鎮曾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贊語。「花兒」由於流行地區的不同,被分為臨夏「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兩派又根據其結構、格調、唱法的不同分為諸多分支。

酒泉的「花兒」

甘肅酒泉玉門市小金灣花兒是西北地區最具原生態魅力的傳統文化之一,被稱為「西北地區亘古以來的天籟之聲。」

玉門市小金灣花兒包括河州花兒和青海花兒。玉門小金灣花兒又稱「河西走廊的民歌之聲」,近些年也稱「河西花兒天籟之聲」,在東鄉人稱「花兒之聲的天音」。玉門小金灣花兒和金塔羊井子灣鄉花兒均發源於臨夏等地。

回族的「花兒」

回族民歌中特點鮮明的是回族花兒。「花兒」又稱「少年」,在「花兒」對唱中,男方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這種對人的昵稱逐漸成為回族山歌的名稱,亦統稱為「花兒」。

「花兒」曲調豐富,文詞樸實、生動。其基本樣式是每首4句或6句,也有個別為5句或6句的。唱詞大多採用比興方式,每首開頭兩句與下文內容無關聯,以地理典故、歷史典故、眼前事物作比興,后兩句為本題。演唱比較自由,以獨唱為主。曲調悠揚、遼闊、高亢、奔放。曲子很豐富,現已整理出曲譜達100多種,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有40多種,如《白牡丹令》、《河州令》、《尕馬兒令》、《腳戶令》、《大眼睛令》、《水紅花令》等。

在回族聚居的臨夏地區,幾百年以來,每年在固定的時間,人們都要聚集於山青水秀、風景秀麗的山間舉行傳統的「花兒」會。每年農曆6月初1至初6的蓮花山「花兒」會和農曆4月28日的松鳴岩「花兒」會久負盛名。每逢花兒的歌詠集會,參加者達數千,甚至幾萬人。人們在野外搭起帳蓬,燃起篝火,通宵達旦,歌聲不絕。

可以說,「花兒」是西北地區的民歌瑰寶,而回族是貢獻最大民族之一。回族花兒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從內容來看,回族花兒真實形象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和歷史遭遇,最著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馬五哥和尕豆妹》。從形式來看,回族花兒的語言、結構、比興手法等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如回族花兒中採用了不少阿拉伯、波斯語的詞彙,回族花兒在結構形式上主要是每節四句和六句的河湟花兒,與洮岷花兒的三句、八句的形式不同。

花兒作為西北回族地區的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僅僅是山野村言,現在已經進入了學術研究的殿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