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6月30日訊】八寶銅鈴舞又名「解錢」,是土家族民間的一種傳統舞蹈,在恩施宣恩一帶最為流行。銅鈴舞起源於唐宋時期,盛行於明清時期。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之時,便請來土老司跳神「解錢」。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是永遠庇佑後世的「神靈」。因此,八寶銅鈴舞只代表喜慶歡樂的氣氛。
宋代朱熹在《楚辭集注》中說:「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其娛樂歌舞即為梯瑪表演的《梯瑪神歌》。古代梯瑪祭祖時念咒語,手舞足蹈,形成了土家族銅鈴舞。
八寶銅鈴舞的傳說
相傳八寶為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後來,八位首領先後戰死,後人為紀念他們,便精心製作了八個銅鈴,並按八部大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著象徵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為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為「八寶銅鈴舞」。
本來,參加「八寶銅鈴舞」活動,儀局限在土家人中間進行,古話叫「黃銅不沾鐵,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後來,由於土、苗、漢共赴國難,抗擊外寇入侵,結下了生死友誼,土家掌堂師就把銅鈴給苗族掌堂師贈送—個,又給漢族老司贈送一個,故今日八寶銅鈴,實際上只有六個銅鈴。隨著歷史發展,原為土家祭祖儀式的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后又成為象徵民族團結的盟誓舞蹈。
還有一種傳說,是流傳宣恩酉水流域做解錢法事。相傳是土家族田氏子孫為祭戰死的先祖田大將軍(亦稱田好漢)而進行的祭祀活動,後由田姓發展到彭、向等家族並延續至今。田大將軍戰死後膝下七子一女紛紛逃亡,兄妹八人分手時從父親戰馬頸上解下8個銅鈴,人手一個,作為後世尋祖歸宗的證物。此後,兄妹八人分別逃到宣恩、來鳳、鶴峰及湖南龍山等地「壘石為城,依山傍水而居……」(宣恩高羅田氏石碑文),為祭祖還願,便用8個銅鈴做成馬頭銅鈴杖,在做解錢法事時由梯瑪搖鈴舞唱。
八寶銅鈴舞的唱詞為歷代土家梯瑪所唱的《神歌》,內容從土家的起源、民族的遷徙到漁獵的艱辛、戰亂的殘酷,從天地鬼神到世間萬象,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涉。演唱音樂是「嗬嗬腔」,幾乎唱每一段歌都要用「嗬嗬耶」、「了了神」等襯詞,聲腔古樸低沉,雄渾豪爽。
宣恩土家族八寶銅鈴舞的核心舞步是「三步罡」和「太極圖」。三步罡,即舞者前邁、後退、橫跨的三步線路呈三角形,身體姿態要求一步一顫或一步多顫,用八拍完成。配合手舞銅鈴的動作,舞步多變而不亂,乾淨利落,顫曲有度,古樸優美。串連八寶銅鈴舞始終的三步罡和太極圖,反映了土家先民古樸的審美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