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鑑雙刃 過不過都傷學生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05月16日訊】(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6日電)中小學教師評鑑反應兩極,支持者希望藉此淘汰不適任教師,反對者則擔心破壞教學氣氛。科學化的管理機制猶如一把雙面刃,不管施行與否,都恐怕傷到學生。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規劃報告,教師評鑑以學校為單位,依教師服務年資區分評鑑頻率。年資3年內初任教師每年都要接受評鑑,年資4年以上則是每4年評鑑一次。

評鑑結果分為「值得推薦」、「通過」、「需支持成長」,後者需在1年內複評,複評2次內還沒達到「通過」以上水準,將提交學校教評會處理。但沒有明言是否會與考績、聘任機制掛勾。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台灣社經優勢家庭,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對學校施壓,把孩子編到「好班」給「好老師」教,或者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補習班,弱勢者卻沒有任何辦法。

吳福濱說,教師評鑑是要保護弱勢者,讓教學有問題、沒有向上提升的教師,有一個機制離開教育現場,「畢竟教師生產的不是產品,而是孩子的一生。」

台中教育大學校長楊思偉表示,教師是一個神聖的工作,但不該關在自己的圍牆裡,任何職業要受到尊重,也要禁得起檢視。教師評鑑的目的是督促、提醒老師,因為人難免都會有盲點,需要第三者幫忙抓出,提供自省的機會。

但楊思偉也指出,部分私立學校可能把評鑑當成趕走教師的工具,相關機制必須謹慎。首先,評鑑指標不能太繁瑣,且不影響教師正常教學的時間。而評鑑者需受專業訓練,校長也不例外,避免「行政主導」的疑慮。

對於評鑑,教師團體多持反對態度。新北市教育人員產業工會理事鄭忠信表示,導師在管理班級時,不會訂很瑣碎的班規,讓孩子動輒受懲罰,也不會把孩子區分成好壞雙方,因為這麼一來,會扼殺自主成長及培養創意的機會。然而教師評鑑,恐怕就是要把這套模式,強加在教師身上。

鄭忠信說,關鍵在於教師的時間有限,平時教學工作就已忙碌,如果還要花時間準備評鑑的文件、上課接受觀察、擔憂尊嚴被剝奪,只好犧牲教學,「即便是師鐸獎教師,也不能把24小時變成48小時。」

台北市教師工會理事長楊益風表示,教師不怕評鑑,但擔心與淘汰機制掛勾,「就像作體檢,如果體檢不合格就要被強制送醫、甚至直接推進焚化爐燒掉,一定沒人敢去。」

楊益風也建議,政府推動教師評鑑前,一定要先「量產」合乎資格的評鑑者,避免被「寡占」。且訓練單位不能是純學術機構,因為學者容易脫離實務經驗,必須更為多元。

正如台灣企業正風起雲湧地推動「KPI(關鍵績效指標)」,政府也希望透過科學化、指標化、量化的管理機制,取代以往過於偏重「人治」的模式。中小學教師是較為封閉的群體,難免給人「師師相護」的印象,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機制,也長久為社會所詬病,是時候引入第三公正者審視,確保教學品質。

然而,過猶不及的評鑑機制,已在高教體系產生眾多弊病,教師忙著符合各項指標,反而忽略了教學本質,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學生。不管是否要評鑑,教育主管機關都該審慎再三,做好兵棋推演,避免學生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