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美國如何應對中俄交往?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5月12日訊】中國刻意營造中俄關係「升溫」

習近平接掌大位後,以國家主席身份首次出訪,選擇的第一個國家便是俄國。中共控制的傳媒對習近平訪俄大肆報道,竭力渲染中俄友好,中央電視台甚至不惜造假,稱習近平訪俄前中俄簽訂了意義重大的軍售協定,俄方將向北京出售二十四架蘇──三十五戰機,並同中國合作建造四艘「拉達」級AIP潛艇。由中國方面營造的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似乎再次升溫。

習近平在訪俄前接受俄通社等媒體訪問時明確表示:「中俄互為最主要、最重要的戰略協作夥伴,兩國關係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對外政策中都佔據優先地位。」對於中國高層慣性思維力圖拉攏俄國對抗美、日的做法,中國國內有識之士甚為不滿,認為在長期的中俄關係史上,俄國從來都是將中國作為一顆棋子使用、沒有真正將中國當作朋友對待。中國對外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表明,只有通過與美國的交往,中國才得到實惠,國力也隨之大增。從網上反映的民意看,贊同中國與俄國結盟的只是少數人,大部分人持懷疑觀望態度,部分人則堅決反對。

對於中俄關係的升溫,美國的動向頗值得關注。就在習近平訪俄之前,從美國傳來了最新的消息:新任國防部長哈格爾於三月十五日表示,將凍結在波蘭的導彈攔截系統的部署,取而代之的是本土防禦系統。美國在波蘭部署導彈攔截系統,是整個歐洲反導系統的重要一環,也是最靠近俄國的軍力佈局,一直被俄國認為對其有重大的戰略威脅,俄羅斯政府早已表示不滿。現在美國宣佈停止部署,顯然是對俄國示好,美俄關係由此可望轉好。這個局面的出現大出中國政府的意料。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解釋為何莫斯科接待習近平外熱內冷,普京在與習近平會談時,甚至有意避免涉及敏感的軍事話題,使得整個訪問華而不實。而俄國傳媒則公開澄清兩國首腦會談時,根本沒有談到軍事交流以及軍售協議等,在世人面前給中國政府難堪。

美國「橄欖枝」四両撥千斤

美國政府在習近平訪俄前夕,拋出一株小小的橄欖枝,就拉開了中俄的距離,這說明在中美俄三國互動中,美國畢竟是頭號強國,掌握著主動權。除了政府以外,民間傳出的聲音就更有意思了。習近平剛離開俄國,四月二日在卡內基莫斯科中心就舉辦了一個重要的研討會,出席會議的包括四位美國前任駐蘇、駐俄大使,以及俄國前任駐美大使等重要外交界人士。四位美國前任駐蘇、駐俄大使先後出使蘇、俄超過二十年,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在美國目前對俄外交政策方面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他們均認為目前美俄雖然在人權、敘利亞內戰以及美國人收養俄羅斯孤兒等方面有嚴重分歧,但這只是表面現象,美俄關係實質上在各個領域都比過去好。

二○○八至二○一二年擔任美國駐俄大使的約翰‧貝勒(John Beyrle)在會上表示,美俄兩國關係的最大變化是貿易成為首要以及最重要的內容。他說:「我們大多數人從事對俄外交是從控制戰略武器開始的,但現在被一個更健康、更正常的內容所取代,就是一個強大和直接的經濟關係。」

曾在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六年擔任駐俄大使的托馬斯‧皮克林(Thomas Pickering)則表示,他和他的同行會見了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以他個人的體會來看,俄羅斯並不像表面給人的印象那樣死板強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而是十分靈活的。

美國掌握三國外交互動先機

從這幾位美國外交官的言談中,可以看到他們對美俄關係的評估,並沒有摻雜任何中國因素在內,其實這也反映了美國官方的看法,即不擔心中俄會結成真正意義上的同盟關係。原因有二:首先,美國認為目前美中關係的相互依賴程度遠遠超過中俄,所以中國根本離不開美國,對於中國來說,中俄關係看似牢固,其實只不過是歷史的延續,北京頻頻向莫斯科示好,充其量是向美國施壓,最終目的還是希望美國不要將中國作為敵手。為此,美國已經一再向北京表示,美國十分重視對華關係,不會將中國視為敵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湯姆‧多尼隆(Tom Donilon)三月十一日在亞洲協會上發表演講時,對美國的亞洲重新平衡戰略作了新的明確闡述,指出重新平衡戰略的幾大支柱之一,便是與中國建立穩定、富有成效和建設性的關係。多尼隆特別指出,再平衡戰略不意味著遏制中國。

其次,美國正在加強與俄國的貿易夥伴關係,正如當年與中國增加貿易交往一樣,隨著兩國經濟來往的頻繁,美俄雙方關係的緊密程度也不斷增強,所以美國並不擔心俄國會為了中國的利益而與美國重新為敵。

大致來說,美國對中、俄採取的都是以經濟交往為主的外交政策,通過貿易往來,使得中、俄都離不開美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美國對俄國的經濟外交將大大增強,從而在三國外交互動中掌握先機。

文章來源:《動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