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5月1日訊】當今世界就數中國最有錢,號稱最富有的美國卻欠了全世界的一屁股債,每一個美國人均從中國就借4000美元來消費。
哈佛大學校長薩默認為這種現象很怪異。他指的怪現象是,一個自己的諸多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的國家,會讓這1萬億美元從一個朝氣蓬勃的地方流向一個成熟富有的地方。不但是美國教授想不通,我想很多中國人也想不通,我也想不通。
他認為印度人就比中國人聰明多了,印度的儲蓄率約為25%,這表明印度人民消費了他們共同生產的東西的75%。最近,美國的儲蓄率有時候為負數,這意味著它消費的東西多於它生產的東西,不足部分通過進口彌補。
中國人呢?中國的儲蓄率是令人驚愕的50%,中國人樂於存錢和數錢,而不是花錢,在和平時期,在任何國家都可能沒有這樣的先例。這並不意味著平均每個家庭儲蓄其所得的一半——儘管中國的個人儲蓄率也很高,大部分中國國民收入是以幾乎看不見的方式被「儲藏」起來的,以外幣的形式保存在國家手中。不是去改善生活環境和條件,而是忍受生活的煎熬。
讓美國人覺的不可思議的是:上海與華盛頓特區氣候相仿,但它的公立中學沒有暖氣,冬天走進一間教室,你會看到40個孩子,每個人都穿著厚厚的冬裝,他們的呼吸在空氣中形成白霧。
北京的氣候更像波士頓,冬天的傍晚,成千上萬的人擁擠在馬路牙子旁邊,忍受著漫長的等待,奮力登上擁擠得令人絕望的公共汽車,然後在擁塞不堪的道路上度過數小時。
在甘肅農村,我看到18個初中女孩共用一間宿舍,肩並肩地像沙丁魚般地睡著。
更好的學校、更多的公園、更完善的醫療保健、更清潔的空氣和水、更暢通的城市下水道,中國都還沒有,或者說還遠遠不夠。
在個人收入水準上同樣如此。大工廠裏工人的平均工資收入約160美元/月,耕田的收入還只有這一小部分。大多數中國人覺得他們在前進,但他們的起點非常低。那麼,為什麼中國還將自己的錢輸送到美國?
更荒唐這些錢存在美國的國債的年利率遠遠趕不上美元對人民幣5-6%的貶值速度。
1996年,中國第一次積累起1000億美元的外國資產,主要是以美元的方式持有。到2001年,這個數目翻了一番;從那時到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又增加了6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名列次席的是日本,外匯儲備僅有中國的2/3,但它的經濟規模是中國的近2倍。中國的外國資產70%是美元,另外還有一些歐元和日元。中國對美投資大多數是保守的,主要是回報率低的產品,如國債和聯邦債券,而不是顯眼的高風險的黑石式投資。因為由美國政府支撐的國債和債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保險的投資。它們的利率比公司債券低,在過去的兩年裏,它們4-5%的年利率,已趕不上美元對人民幣5-6%的貶值速度。
美國人偶爾(雖然不經常)爭論,如此嚴重地依賴由外國政府控制的錢到底是利還是弊。與此同時,中國人自己也爭論,這筆交易對他們來說是否值。
我想中國人應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怎麼回事,帳算錯了?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