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4月08日訊】(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8日電)大學學費調漲與否屢受爭議。大學希望有自主權,學生、家長則要求漲得合理,大學如能做到資訊透明化,調漲才能以理服人。
大學學費多年未調漲,教育部去年拋出「常態性大專學校學雜費調整方案」並召開公聽會,但學生團體出面抗爭,讓學雜費進度再次中止。今年3月教育部重啟公聽會,網羅各界意見後,規劃新的調整方案草案。
根據草案規劃,兩階段調整只針對新生,不含在學生,第一階段從102學年度起,以公立大專院校和績優私校為主,可調漲6%,每4年檢討1次,入學間不再調整;第二階段從103學年度開始,暫分甲案和乙案,但以經濟成長率超過3%為前提,不分公私立,最高可調5%。
對於草案內容,大學普遍勉為其難接受,但學生、家長仍質疑調漲的合理性。
台灣大學教務長莊榮輝表示,對學雜費調整草案可理解,如納入經濟成長率,景氣好再調高學費,對家長而言,是比較可以接受的做法,但6%的漲幅則較無彈性,不過立法院如果同意,也只能接受,最後仍希望學雜費調整自主權能回到大學。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則表示,第一階段先從績優私校開始,可能反對聲音會比較小,第二階段必須達到經濟成長率3%,難度似乎有點高,但無論如何,能跨出第一步就是好的,最終目標仍希望自主權回歸大學,相信大學心中自有一把尺,調漲與否都會審慎考量。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則表示,家長並非一味反漲,但應該要漲得合理,大學也應清楚交代財務資訊,漲學費的理由或用途,這些疑問還未得到解答,就要先漲學費,實在難以接受。
台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召集人林家興則認為,教育部調漲公立大學學費,目的是希望解決反重分配,出發點雖好,但許多結構性問題仍未解決,如公私立大學、普通大學與技專間的資源落差,大學過度擴張等,只因大學哭窮,教育部就要漲學費,實在不合理。
面臨薪水不如預期,學歷薄如紙的時代,大學學雜費調漲的確有如雪上加霜。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如果大學能把學費流向交代清楚,讓學生和家長知道錢用在哪裡,能看到學費調漲後產生的效益,才能讓他們願意掏出錢來,心甘情願地付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