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4月07日訊】 (美国之音電) 國會山 —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近日就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海事爭端舉行聽證,六位專家介紹了糾紛起源,並從安全、政治、法律和經濟的角度分析了中國的立場和動機,建議美國政府應當保持低調,但要有所準備。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項目的斯維恩博士作證時說:“華盛頓公開場合應該越低調越好,私下層面應該加緊工作。”
斯維恩博士認為,中國海事糾紛主要涉及到三個層面,第一是與日本和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主權和資源之爭,第二是中國專屬經濟區和近海海域內的軍事行動之爭,以及從最廣義講,與美國在西太平洋海域實現絕對權威的思維相衝突而可能引發的摩擦。斯維恩博士說,雖然在第三個層面上還沒有演變成糾紛,但卻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海爭端或涉及美國*
來自萊斯大學的中國及能源問題專家劉易斯博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不想陷入中國海主權紛爭,但很多因素決定中國海爭端也可能會涉及到美國。
他說:“在東中國海範圍內,日本和台灣是美國的盟約夥伴,美國和東南亞很多國家也保持著良好關係。假如說有一天中國或者越南聲稱他們擁有斯普拉特利群島的主權,這也就是間接聲稱他們擁有附近的航道主權。而全世界有一半的液態天燃氣和三分之一的石油從這條航道經過,運往各國。他們可能會宣稱,使用這條航道必須經過我們的批准。如果是這樣,就會影響到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
的確,美國已經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南中國海爭端中。201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東盟區域論壇上首次表明美國立場,說保持南中國海一帶的自由航運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願意出面組織解決問題的多邊會談。
菲律賓在今年年初提請國際法庭仲裁中菲間的主權爭端。中國外交部拒絕接受仲裁。現任美國國務卿克里週二(4月2日)會見菲外長時表示支持國際仲裁。
*“輕步緩行,大棒在手”*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中心的主任達騰(Peter Dutton)說,中國目前採取“非武力高壓”的方式來解決海域爭端。他舉例說,中國投巨資擴建其民用海事機構、資助漁民用人海戰術來耗費對手國的資源、用經濟優勢威脅和制約對手國、逐步建立國內海事法律和管理機制、利用公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護航等。
出席聽證的專家認為,美國最好不要涉入主權爭端,而要“輕步緩行,但大棒在手”,因為美國的確對日本和菲律賓有防務承諾,而一些東南亞小國也希望能更多地借美國向中國施壓,但造成東、南中國海紛爭的原因很多,包括歷史遺留、主權和資源、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等。
*民族主義情緒是雙刃劍*
耶魯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維斯(Jessica Weiss)作證時說,中國政府常常會利用公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來發表仇外的意見,一方面作為國際談判的籌碼,另一方面轉移民眾對國內問題的注意。
她說:“就像美國總統可以說國會捆綁了他的雙手一樣,中國領導人可以對他國政府說一些民族主義狂熱分子不肯妥協,否則他們會轉而抗議自己的政府。但事實上,如果中國政府害怕民憤會破壞國際談判時就會制止民眾抗議。”
但維斯說,在海域爭端上,尤其是東中國海主權爭端上,民眾的激憤一半是策劃,一半是發自內心的歷史仇恨和對社會的積怨。中國政府如果掌控不好這把雙刃劍,很容易惹火燒身。她舉例說,在2012年的反日遊行中,一些抗議者也到當地政府抗議勞資等問題。
*海洋資源非爭端主因*
有兩位專家在聽證最後指出,對海洋資源的爭奪是引發東、南中國海爭議的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萊斯大學中國及能源問題專家劉易斯博士說:“中國對能源有長期需求,而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石油和天燃氣儲量並不富裕,如果兩海之爭只是資源之爭的話,中國應該很有理由和其鄰國合作來發展資源,因為任何影響航道自由的海事爭端都會極大地損害中國經濟發展,尤其從長遠角度來看。”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斯勞爾(Lloyd Thrall)對美國之音說,這種兩海之爭即為資源之爭的認知會引發兩種誤解:“第一,這種誤解會讓人覺得爭端不可能解決,這是有關有限的資源的問題,是‘零和’競爭,但實際上更是政治問題。第二,這會誤導你,因為如果主要是資源問題,那簡單地劃分一下資源就解決了,但這個爭端已經存在很久都沒能被解決。所以,中國海事爭端的根本誘因不是資源問題。”
美國國會於2000年創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目的是監督和調查美中進行的雙邊貿易和經濟關係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