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遺失的節日-花朝節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3月22日訊】花朝節是我國民間的歲時八節之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關於花朝節的來歷,還有一個民間傳說。

據《博異志》記載:唐天寶年間一個早春二月之夜,崔元徽於園中品茗賞花,忽見一群容貌豔麗的女子到來,其中有個小巧玲瓏的姑娘,自稱石氏,但大家都叫她醋醋。女子們稱要借此地與封姨相見,接著,便來了一位明眸皓齒的少婦,眾人起身行禮,並恭稱封姨。崔元徽命上酒菜果肴,盡地主之誼。

眾女子謝過之後,把盞暢飲,高聲談笑。封姨不意間碰翻酒盅,醋醋的紅羅裙被沾汙,她粉面含怒,拂袖便走,眾女子相顧驚慌。封姨板起面孔,恨恨地說:「小奴婢竟敢無禮!」夜宴不歡而散。次日晚,那位醋醋姑娘竟然獨自前來——原來昨晚那些美女皆是花精,醋醋本人是石榴花精,她們要來人間花苑迎春怒放,可是那位叫封姨的風神出頭阻撓。花精們本想借機向封姨求情,不料醋醋壞了事。如今眾花精都埋怨她,只好求助於崔元徽。她要崔元徽準備一些紅色錦帛,畫上日月星辰,在二月二十一日五更懸掛在園中的花枝上。崔元徽依言行事,屆時果然狂風大作,可是枝上的花卉有了彩帛,沒被吹落。

當夜,眾花精又變成一群美女來花園裡向崔元徽致謝,還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勸他當場和水吞服,崔元徽因此延年益壽至百歲,且年年此日懸彩護花,最終登仙。後因此事流成習俗,由於懸彩的時間安排在五更,故名「花朝」。至於日期如何衍變為其他的,可能與各地花信的遲早有關。

花朝節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據傳武則天執政時期(西元690-705年),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在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但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人蔡雲的這首《詠花朝》是古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在花朝節這天,人們除了要遊玩賞花、撲蝶挑菜、官府出郊勸農之外,有女子剪綵花插頭的習俗。花朝節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於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這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

時至今日,這一傳統節日已經日漸消亡了。花朝節僅存在于廣西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生活中。除此之外,花朝節已鮮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壯族花朝節又稱「百花仙子節」。節日裡,男女青年彙集在長有木棉樹的平壩對歌。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青年男女對歌情深,歌為引子花為媒,在真摯的歌聲中贈花定情,之後便拋繡球和互贈禮物。所得繡球不帶回家,待日落分手時,掛到木棉樹(民間認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樹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愛情永駐,永結同心。

如今許多人都在過「洋節」,以此為時尚。殊不知我們民族自己也有許多很好的失傳節日,很值得拾回來好好過一過。像「花朝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如果我們能重新拾起來鑲嵌到我們的節日生活中,既增添了我們許多的樂趣,又從中得到傳統文化精華的浸潤,也表明一個古老民族對美的追求,何樂而不為呢?

新唐人首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