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變「爛尾新聞」 當局大玩三套路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月22日訊】(新唐人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近期,中國大陸關于不少曾經被公眾高度關注的熱點事件,被官方的「熱回應、冷調查」而拖成「爛尾新聞」的狀況,成為輿論關注的另一個熱點。

山體滑坡、礦難瞞報、塑化劑、速生雞等等,一起起曾經輿論高度關注的熱點事件,事故責任追究漸無音訊,事件調查霧裡看花。為數不少的地方處理熱點事件「表態多,後續跟進少;道歉多,問責整改少;調查多,真相公佈少」,最後使得公眾關切的後續調查成為「半拉子工程」,事件調查結果難覓蹤影。

近日,有海外媒體總結了中共官方熱回應、冷調查,把熱點事件變「爛尾新聞」的三套路:

1.「第一時間」回應,事件真相卻「霧裡看花」,不見水落石出。

2.聲稱「嚴肅查處」,調查結果卻遲遲不予公佈,對相關責任人的調查于處置也不對公眾交代。

3.事發後積極道歉就「一筆勾銷」,處置卻罔顧民意,責任追究遲遲不予啟動。

1月22日,大陸時評作者張敬己在其博客中發表了題為《如何喚醒「爛尾新聞」裏裝睡的人》的文章。

張敬己在博文首先對那些背後「無不牽涉著失職而導致的撕心裂肺的痛、用桃色文字描寫著的沉重的道德灰霾與令人拍案的權錢交易等種種不堪」的熱點新聞很快「爛尾」,表示了深深的沉痛與悲哀,他感嘆熱點新聞成「爛尾」的反反復複的惡性循環,把民眾的希冀「生生揉碎」,「就算是生命的代價,也喚不醒那些個在『爛尾新聞』裏裝睡的人」。

博文分析認為,熱點新聞最終變「爛尾」的根源,就在於在新聞中負面當事人深諳「拖字訣」的妙處。他們知道總會有新熱點轉移關注,他們不是想從中吸取教訓,想的只是如何儘早地從中全身而退。至於被「爛尾新聞」所侮辱和傷害的那些人,則不是他們的考慮內容。

文章呼籲,公眾有權在第一時間知道真相,誰該對事件的發生擔責,擔責者被法紀的處置具體到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即時公開,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從根本上杜絕下一次熱點新聞的發生。同時,文章也呼籲媒體用堅韌的追蹤報導,強行喚醒那些企圖想在「爛尾新聞」裏裝睡的人。

《世界新聞網》日前也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對於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中共多數地方政府雖然選擇「迅速表態」,然而這「迅速」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迅速」平息社會輿論和公眾的「怒火」。等到「風頭」一過,人們的關注點轉移,事情就算是「順利解決」了。

文章認為,「爛尾新聞」的存在,不是媒體當初選材有偏差,而是一些紀檢監察機關和執法部門對違法亂紀行為不作為甚至「保護」使然,根源是問責機制缺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