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體看中國:歷史的初稿(視頻)

Facebook

【新唐人2013年1月10日訊】(美國之音齊之豐)在美國(以及受美國影響的)的其它國家,“新聞是歷史的粗略初稿”([Journalism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語出《華盛頓郵報》已故的出版人菲爾·格雷厄姆)的說法可謂早已成為新聞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或期望。 

在傳統上本來是特別注重歷史的中國大陸,當今的特殊國情不准許新聞界乃至學術界對很多涉及全社會的所謂“敏感”事件提供這樣的歷史初稿。依然沒有完結的《南方周末》新年獻詞被強行刪改引發抗議就是這樣的一個敏感事件。 

於是乎,世界媒體就自然而然、當仁不讓、心甘情願、或心不甘也情不願、只是被動無奈地替中國人充當起今日中國的歷史初稿撰寫者的角色。 

什麼是歷史?  

說到這裡,必須交代幾句至關重要的題外話。眾所周知,歷史並不是簡單的事件記錄。合格或及格的歷史,必須展示歷史撰寫者出自深厚的人文關懷的選擇(即選擇記錄或忽視什麼事件或人物)以及撰寫者對選取入史的事件或人物的評價或態度。 

在中國,古往今來最受推崇的歷史學家是漢代的司馬遷。他撰寫的《史記》成書兩千多年來之所以一直是暢銷書,被歷代中國讀書人認為是最好的史書,是因為司馬遷大量選取記錄了當權者不願被廣為人知的事件,還因為他對很多歷史事件和人物鮮明地表明了與當權者相左的評價或態度,展示了他對強權者的批判,對弱勢​​者的同情。 

 

司馬遷的神韻

法國著名的新聞網站“89街”在1月9日發表記者阿維瓦·弗里德從北京發出的報導,其標題就很有太史公司馬遷史筆的神韻: Chine : mobilisation sans précédent de citoyens contre la censure 中國:公民聯合對抗出版檢查史無前例 在這司馬遷史筆神韻十足的標題之下,弗里德的新聞報導/歷史初稿的正文也是司馬遷韻味十足—文筆講究,態度鮮明,但表達克制,皮里陽秋,點到即止,盡量以事實說活:“中國新聞出版檢查機構攻擊南方廣東出版的中國最著名的周刊《南方周末》確實是走得太遠了:對《南方周末》的支持從四面八方湧來,讓中國的新政權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有幾十人,也有人說是幾百人來到位於廣州的《南方周末》總部前。他們每人手中拿著一朵菊花,一張照片,一塊標語。這些無名的人前往那裡,表示支持他們的報刊跟當局的出版檢查進行鬥爭。 “許多警察在場,但沒有採取乾預措施,只是收走示威抗議者的鮮花,並給一些人拍照。而毫不畏懼的示威者則擺好姿勢讓他們拍照,儘管他們知道,警察給他們拍攝的照片可能被用來當作他們的罪證。” 

另一種史筆

就史家的態度表達而言,中國大致可說是有兩種史筆傳統。一種可說是來自司馬遷,不太迴避史家的態度表達;另一種則是來自更早的魯國史書《春秋》,對史家的態度表達竭力迴避,至少是非常謹慎。 假如說,法國新聞網站“89街”發表的記者弗里德的報導筆法是司馬遷式的,那麼,《日本經濟新聞》記者桑原健1月9日從廣州發出的報導筆法就有明顯的《春秋》色彩: 

“中國的言論管制在動搖。《南方周末》文章被篡改所導致的混亂到了1月9日還沒有平息。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到處都是支持《南方周末》的聲音。中國共產黨感受到包括手機電話在內的互聯網輿論的壓力,採取異常的’調停’措施,迴避對現場的記者進行處分以求收拾事態。 

“在發行《南方周末》的’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總部(廣東省廣州市)門前,市民的抗議在1月9日依然持續。一位50歲的男子大聲說,’要求當局有關負責人辭職。’許多警察被部署到現場,但最終沒有採取強制性措施。 “來自中共內部的消息來源表示,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著手採取調整措施,不對率先罷工的記者進行處罰,對指揮干預《南方周末》編輯出版的省委(宣傳部)官員進行職位調動。 … … 

“在共產黨嚴厲統治下的中國,這次(《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所引起)的騷動,其發生和發展極其不同尋常。”《日本經濟新聞》記者桑原健接下來以極其乾燥的《春秋》筆法陳述了《南方周末》抗議事件來龍去脈的不同尋常: 1)抗議目的不同;先前的抗議多是土地糾紛引發的抗議,這次《南方周末》的抗議則是起因於對中共的輿論管制的批判; 2)抗議的範圍廣泛;1月9日出版的北京的《新京報》刊登了暗示支持《南方周末》的文章;為了表示對當局的抗議,有消息說,《新京報》總編輯提出辭職; 3)中共對這次抗議所展示出來的姿態;本來可以對相關報刊負責人進行處罰,或對問題報刊採取停刊措施,但這次當局迴避採取高壓措施;而當局之所以迴避進行大規模的處分,是因為互聯網輿論之強出乎當局意料。 

沒有南方,沒有周末 

迄今為止,中國當局對《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的處理究竟顯示出中國在向何處去?這是世界媒體和公眾十分關注、十分好奇的一個問題。 桑原健從廣州發出的上述消息,對中國那些爭取言論出版自由的人來說是一種好消息。在同一天,美國西海岸的主要報紙《洛杉磯時報》記者芭芭拉·德米克從廣州發出的報導跟桑原健異曲同工,但也展示出令人好奇和擔憂的懸念: “中共官員看來已經解除了廣州媒體遭出版檢查所引起的潛在危機。他們做出一種妥協,說服難管的《南方周末》記者按照先前的計劃星期四出新刊。 

“有關協議的詳情沒有透露,但看來那裡的記者同意不再公開發表對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庹震的抱怨不滿。庹被指責蠻橫干預該刊的編輯出版,導致對峙。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記者說,《南方周末》的編輯記者本來打算公佈他們說在2012年被改撤的1034篇稿件的詳情。 

“《南方周末》員工被告知,不能跟外國媒體記者談論抗議事件。”假如在中國有誰不聽中國當局的命令,在公開場合談論《南方周末》抗議事件,當局會對這樣的人怎樣處理? 目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從而了結了人們的一個懸念,但同時又製造了一個更大的懸念。 

李開復是在北京的高技術孵化投資公司“創新工場”的創辦人和主管,在新浪微博擁有粉絲兩千五百多萬。顯然,近幾天來,李開復通過新浪微博發表的一些有關《南方周末》言論,招惹當局不高興了,因此“被請喝茶。” 

被請喝茶歸來,李開復發表如下一則配有咖啡杯子和點心圖片的微博: “從現在開始,只談東西北方,只談週一到週五。” 中國在向何處去,目前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中國當局已經顯示出希望在可見的將來,中國沒有南方,也沒有周末。 至少,這看來顯然是李開復的理解。 

中國正在走向何方?這歷史初稿不容易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