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1月08日訊】(中央社台北8日電)刊登在「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的報告顯示,長期關在太空艙可能讓人感到孤離甚至輕微憂鬱,日夜顛倒則會影響工作正確度,現役太空人睡眠模式不盡相同,不是人人適合星際旅行。
英國廣播公司(BBC)7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進行研究心理疏離感的「火星500」(Mars500)計畫,調查太空人在真正執行火星任務時可能面臨的狀況。
其中參與睡眠研究的賓州大學巴斯納教授(Mathias Basner)說,調查顯示,未來參與火星任務的太空人都應接受測試,觀察有無應付晝夜週期顛倒的能力。
目前太空人在國際太空站(ISS)不會待超過6個月,「火星500」計畫長達17個月,目的在觀察任務期間較長的火星任務,是否會對太空人造成生理與心理影響。
研究多數時候,受試者與外界接觸有限,模擬的太空船沒有窗戶,通訊也須模擬從地球到火星長距離飛行時遇到的時間差。
研究人員發現,參與測試的1名太空人完全失去日夜自然節律,他的1天從24小時循環,急速進入25小時循環,因此12天後,他與同伴完全不同調,同僚在為任務工作時,他卻覺得已進入半夜。
巴斯納說:「20%的時間,他要不就是獨自醒著,要不就是獨自睡著,可能影響團隊凝聚力。」
隨著任務持續,多數成員睡眠時間增多、活躍時間減少,但1名成員完全相反,他睡得越來越少,到最後完全無法入睡。
所有成員每週接受1次能力測驗,大部分的錯誤,都是這名睡眠遭剝奪成員的責任。另1名成員則是出現輕微憂鬱。
研究團隊說,問題會在兩個月與4個月間出現,因此可透過時間較「火星500」計畫短許多的模擬測試,篩選太空人的適應度。
研究人員點出的另1項問題是,模擬太空船裡光線微弱,亮度不如真實的白天;太空船內也沒有區分日夜的準則,日夜變換都是由太空人開燈或關燈來決定。
地球上的輪班工作者也能學到一課:要是日夜顛倒,都會影響工作正確性。(譯者:中央社鄭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