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1月28日訊】(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特稿)歐元區財政部長與國際貨幣基金經過12小時磋商,核撥希臘437億歐元援助款,但估計2014年希臘國債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將攀升至192%,眼前的救援款只能紓解燃眉之急。
希臘紓困款經過一波三折終於到位,卻仍無助化解要求這個債臺高築的南歐國家退出歐元區的聲浪,關鍵在於2010年5月至今,希臘持續靠著紓困款度日。一旦紓困款告罄,下筆救命金著落何在?可能週而復始又得再來一次馬拉松式協商。
事實上,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先提供1100億歐元,之後再提供1300億歐元,但2014年希臘國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料將逼近200%,顯見紓困款只能救急,無助緩解債務惡化。
德國波昂大學經濟系教授紐曼(Manfred Neumann)曾為希債問題把脈開藥方,他指出,希臘必須自力更生,但目前希臘僅觀光業是少數對國內生產毛額有貢獻的產業,凸顯希臘缺乏可提振經濟的「實業」,幫助這個國家振衰起敝。
而促進產業升級轉型並非一蹴可幾,何況又是欠缺工業基礎的希臘?希臘股市龍頭為希臘國家銀行(NBG),其次是可口可樂公司,但希臘失業率飆破25%,這家跨國飲料大廠10月宣布遷廠瑞士。
希臘財政部長斯圖納拉斯(Yannis Stournaras)曾揭示3項造成希臘債務危機的因素,包括政府財政超支、公務員員額浮濫以及逃漏稅,這些都需要時間妥善處理,難以立竿見影。
希臘的困境凸顯在國家不具生產競爭力之下,砸錢只能救急,短時間雖可緩解債務壓力,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加上積弊許久的人為因素,化解難關和突破困局需要時間,更需要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