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被歷史遺忘的名將李顯忠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9月30日訊】歷史上有一位武將出身的奇男子,他傳奇的一生有著不尋常的道路。他放棄金朝賞賜的榮華富貴,放棄西夏的高官顯爵,千里萬里,如同迷途的孩子,追尋母親的足跡,正是這樣一位將領,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儒生,為南宋出生入死,建立了顯赫功勛,他的名字叫李顯忠。

宋史記載

李顯忠,綏德軍青澗人也。初名世輔,南歸,賜名顯忠。由唐以來,世襲蘇尾九族巡檢。初,其母當產,數日不能免,有僧過門曰:「所孕乃奇男子,當以劍、矢置母旁,即生。」已而果生顯忠,立於蓐,咸異之••••••」

被歷史遺忘

正是這樣一位名將,在南宋的史書上,卻對他記載不過寥寥幾筆,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位儒將,使的史書無法記載他的一生?又是什麼原因,讓他不能標榜青史?以至於直到今天,我們對於他,依然陌生。也許,我們只能透過歷史模糊的面紗中,尋找他曾經遺留下的斑斑點點••••••

生平簡述

李顯忠,原名李世輔,字君錫(后被宋朝賜名顯忠)其姓乃是大唐皇帝賜給他的先祖的,他的家族「世為蘇尾九族都巡檢使」,而到了宋朝,他屬於不折不扣的党項族,與屢屢為害中原的西夏党項人是同根同種。但是,他卻熱愛大宋,如同兒子熱愛母親,也許這要歸功於他的父輩對他的儒學的熏陶,正是這樣的一種熏陶下成長的李顯忠,在風雲激蕩的北宋末年,在天翻地覆的家國巨變中,他一刀在手,獨擒敵酋,固守城池,敵屍如山。「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精忠報國,沒有寫在他的背上,但卻寫在了他的心裏。與包容四海文化的大唐相比,宋一代則包容的不僅僅是文化,更包容了胡漢之別,但宋朝卻是最理性的時代,是一種成熟而溫暖的文明。同為大宋子民,宋廷不論你是漢人還是胡人,一視同仁在法律、稅收、科舉、等等•••可以說,是最公平的時代。這也許是宋朝重用李顯忠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李顯忠生可謂逢時的一大幸事。

如果說氣勢宏大的大唐提供了邊塞立功的機會,溫和內斂的大宋則提供了一種平等的國民待遇,平和安逸的環境,文明寬厚的國民民,同化了世界上最頑固的猶太人,在中國經商的外國商人甚至娶到了宋朝的宗室女兒,而這則不是什麼「和親」的故事。宋朝雖然怯弱,但決不小氣,宋朝宣揚華夷之別,但決不形而上學。作為一名驃悍絕倫的武將,李顯忠肯為游牧民族的金人效力,或者為游牧民族的西夏人效力,都會有顯赫異常的功名,但他從無二心,不要榮華富貴,一心一意地投奔南渡的大宋朝廷,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如此堅定?是什麼樣的意志讓他如此頑強?

李顯忠是綏德軍青澗人,出身著名的武將世家。曾有歌謠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瓦窯堡的石板清澗的炭,這片水土孕育的李顯忠,很自然地成為身材魁梧、英武出眾的男人了。「初,其母當產,數日不能免」,有一位高僧路過李家,說出一番奇異之言,「所孕乃奇男子,當以劍、矢置母旁,即生。」公元一一一零年,李顯忠誕生在這個平安富足的年代,在簪纓世家的庇護下,渡過了幸福安逸的童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公元一一二七年,金人攻陷延安,宋室南渡。李顯忠的父親李永奇,被迫接受了金人的任命,但是他始終心向大宋,再三叮囑十七歲的兒子,「汝若得乘機,即歸本朝,無以我故貳其志。事成,我亦不朽矣。」年輕的勇士滿懷壯志,準備綁架金國大頭目,向南渡的大宋朝廷獻禮。「元帥撒里曷來同州,顯忠以計執之,馳出城」,不幸舟船延誤,追兵又多,一直無法脫困。李顯忠只好與撒里曷折箭為誓,「不得殺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許之」,李顯忠放了金人大頭目,趕緊通知父親和家人出城逃難。大雪紛飛,老幼相扶,金國騎兵迅速追了上來,李氏家族有二百人餘人不幸遇難,白雪染成了紅色,李顯忠和部下26人奮力逃脫,而他的父母妻子都死於金人的屠刀,「是日,天昏大雪,延安人聞之皆泣下」,南歸無路,道路封鎖,李顯忠不得不投奔了党項人的西夏國。

在西夏,他以三千之眾,大破「青面夜叉」的五萬之兵,為西夏朝廷拔去了這顆眼中釘。隨即,他引導西夏軍二十萬來到了延安城,而鄜延路已經復歸宋室。李顯忠見到了講和赦書,召集了八百舊部,他抓住了那些殺害父母弟侄的兇手,一一砍下了他們的腦袋。他要投奔大宋,而西夏不允,雙方遂起衝突。李顯忠「馳揮雙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潰,殺死蹂踐無慮萬人,獲馬四萬匹」,他一路招兵,很快擁有馬步軍四萬多人,「撒里曷在耀州,聞顯忠來,一夕遁去」。李顯忠越過秦嶺,回歸宋室,四川宣撫吳玠這樣讚揚他,「忠義歸朝,惟君第一」。

公元一一三九年,李顯忠在杭州臨安府拜見了宋高宗,時年三十歲。「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皇帝把他的忠義放在心裡,念念不忘,即使後來金人蓄意構陷,也無損他在南宋的崇高地位。

公元一一四三金兀朮進犯河南,李顯忠作為招撫司前軍都統制,與李貴一起攻破靈壁縣。金兀朮又進犯合肥,李顯忠支援張浚,在孔城鎮大敗敵軍,金軍「宜且避之」,焚廬江而走,李顯忠打算乘勝追擊,決一死戰,被張浚阻止。高宗紹興二十九年,金人背盟,李顯忠率領騎兵殺出,以大刀斫敵陣,金人抵擋不住,「掩入淮者不可計」。金主完顏亮親自南征,進犯淮西,朝廷命令王權充當主帥,這個膽小鬼竟然棄軍渡江,致使和州失守,南宋朝廷命令李顯忠取代王權,李顯忠率領萬余精銳部隊,渡江作戰,淮西州郡全部光復,宋軍行至橫山澗,大戰金國射鵰軍,金兵敗走。

公元一一六二年,宋孝宗即位,張浚當權,開始了策劃已久的北伐。不擅軍務的張浚竟讓李顯忠和邵宏淵成為並列主帥,而邵宏淵在關鍵時刻不施援手,導致了張浚北伐的符離之敗。宋軍攻克靈壁,歸附者甚眾,李顯忠的親兵投訴邵宏淵的士兵搶奪其佩刀,李顯忠斬了奪刀之人,這引發了邵宏淵的嚴重不滿。光復宿州以後,邵宏淵想開倉犒賞士兵,被李顯忠拒絕。李顯忠將軍隊撤到城外,「止以見錢犒士」,而且李的親兵比普通士兵總要豐厚一些,這些本來不算嚴重的恩怨導致了邵宏淵的挾私報復,李顯忠陷入了孤軍作戰的險境,「金人乘虛復來攻城,顯忠竭力捍禦,斬首虜二千餘人,積屍與羊馬牆平。城東北角敵兵二十餘人已上百餘步,顯忠取軍所執斧斫之,敵始退卻」,李顯忠想與諸軍成為掎角之勢,自城外掩襲敵人,而邵宏淵的部下卻按兵不動,宋軍不得不棄城而去,被金兵乘勢追殺,宋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一個小人的私心毀掉了一個國家的宏圖,假如這些軍隊都歸李顯忠指揮,後果很可能大不相同,但是失去了平級將領的牽制,南宋皇帝會對獨攬軍權的李顯忠放心嗎?宋朝的軍人,真是難作呀。

一生馳騁疆場的李顯忠,被大宋皇帝視為干城。假如不是宋朝軍事制度的缺陷,能讓李顯忠這樣的武將放手一搏,光復中原,應該不難。當時女真滿萬不可敵,而當時宋朝軍隊數量上並不佔劣勢,如果不是宋朝軍事制度上讓將軍們互相牽制,互拖後腿,應該打出很多漂亮的光復戰役。綜觀他一生的戰役,有勝有敗,而敗仗卻突現了宋朝軍事體制的弊端,讓人扼腕嘆息。李顯忠去世的時候,他是南宋的太尉,宋廷對他的賞賜極為豐厚,讓他的子女沒有衣食之憂。讓而,這些東西金國和西夏國都能給他,可他從不稀罕。他已經與大宋融為一體,他愛這個值得愛的國家,這個國家也愛值得愛的他。一種高山仰止的文明,傳承的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血統,講究夷夏之別的大宋也不會例外,只是宋朝從來不肯張揚它的包容。

文章來源:新三才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