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斌:用財富換善良的為何不是中國人?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9月27日訊】今天碰到一位親戚從西安回來,她說她在西安目睹了一件外國人給中國的流浪漢發包子的事;而且人家還真的沒有從中國人這裏獲得回報。所以她說這才是真正的慈善,而不是中國人通過慈善再發財的慣例。我說這就是區別,中國人能夠從慈善中看到商機;而外國人做慈善是不需要回報的,這就是中國人與外國人的區別。

我從網路上知道,原來這位英國工程師名叫托尼;在英國有車有房。可他竟然賣掉了車和房,把錢帶到中國並於2005年就在西安建立了‘黃河慈善廚房’。托尼說:「‘黃河慈善廚房’有兩個目標,一是為想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二是給需要幫助人的人提供平臺」。正因為如此,他給流浪漢發包子從開始的每週1天發展到現在的每週3天。這與當初網路上流傳的一位元外國人買兩包薯條與流浪漢分享有異曲同工之意,只是這些慈善傑作竟然全部都是外國人;而沒有中國人用財富換善良的現象。

可是中國人不僅自己不慈善,而且還反對別人慈善;如就有中國人對托尼說:「這些人你沒有必要幫助他們,因為說不定他們就是在老家有房有車的人」。然而托尼卻說:「我們不去判斷誰是真的,誰是假的;現實是畢竟大部分流浪漢是真的。我們可以幫他們,這個事情就有意義」。並且托尼還用成語‘瑕不掩瑜’來形容流浪漢這件事,說明他是真心誠意做慈善;哪怕別人就是有房有車的人,當需要幫助時他依然毫不猶豫地幫助。

是啊!與外國人用財富換善良不同的是,我們中國人是用殘酷換財富;因為我們中國人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慈不掌兵,義不存財’;正因為如此,我們社會只有不慈不義的人才能最先富起來。這成為我們社會改革開放後的普遍規律,如只有那些侵佔集體或國家財產的人率先成為中國富人;而想保衛集體或國家資產的人,成為我們社會最先受打擊報復的貧困者。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們能指望這些富人慈善嗎?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下,我們社會的慈善竟然成為了工作;因為做慈善也是謀生的手段。然而我們在西方國家見到,所以的慈善者全部是義務勞動;這就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區別。更為離奇的是我們社會竟然能用慈善發財,這才是我們中國的特色。

由於我們中國人見到的是不慈善的人發財,從而刺激中國人越來越殘忍;如我們的下崗政策就是這樣的結果,它通過剝奪一部分人的收入而強加到另外一部分人身上;結果是下崗的人一無所有,而留下來的人則拿兩個人的工資;這就是我們社會工資翻番的秘密,也是只有我們中國才有的中國特色。在這樣的特色刺激下,什麼樣的中國人才敢有慈善;為了財富我們中國人中父子成仇的不少,為了財富兄弟反目的更多;至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中國人,更是為了財富而如同狼一樣的爭鬥。正因為如此,所以炕夢拐騙在中國氾濫成災;而傳銷也成為中國大地越禁越多的產物。正是因為財富的血腥,從而刺激權力與利益的自我掛鈎;為了財富,權力者可以肆無忌憚地腐敗;為了財富,權力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對阻礙或妨礙自己的人打擊報復;這也是中國大地遭受打擊報復人最多的原因。因為你不與腐敗分子狼狽為奸,就會被腐敗分子殘酷迫害;因為不能成為利益上的朋友,就是利益上的敵人。這就是我們社會在改革中竟然鳴冤叫屈的人越來越多的原因。

有人會說,如果中國人都這麼貪婪;那為什麼我們社會還是有人做慈善呢?災難時踴躍捐款的人不比外國少呀。這裏面的奧秘外國人不知道,但中國人都心明眼亮;因為我們是政府組織慈善,所以慈善在中國不是獻愛心,而是一種工作。更為重要的是慈善不僅是工作,而且還能發財。至於我們災難時的捐款,那實際是按照級別分配的組織任務;如果誰不捐款,最後你將失去這權力崗位,所以中國人能不踴躍捐款嗎?

慈善是人們的真心誠意的行為,而我們的慈善卻是假仁假義的表演;正因為如此,我們也認為外國人來中國慈善是表演;誰知人家卻是用財富換善良,而我們卻還是用殘忍換財富的時代;這就是我們與外國人在慈善上的真正差別。更為可恥的是還有餘暇這樣的五毛,不僅不同情我們社會失去財富的貧窮人;反而說這些‘可憐之人’實際是‘可恨之人’,所以她建議我們社會的‘可憐之人’全部買瓶安眠藥;從而使我們社會就只剩下既得利益的富人,這就是我們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永遠不會用財富換善良,而用殘酷換財富才是他們的本性。正因為如此,今天的中國人在人性上也是兩極分化;這就是今天的中國特色。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