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連載】《民族英雄蔣介石》(三十三)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9月19日訊】【導讀】真實的蔣介石雖然並非道德完人,也非聖人,然而卻不失為一個仁心有餘的正人君子,堂堂正正的英雄偉人。他的一生時而波瀾壯闊,時而波濤洶湧。本來他完全可以引領中國人民走出受列強欺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不幸的是,由於邪惡至極的共產黨惡魔的強力干擾,竟致壯志未酬身先死,以致大陸中國人民迄今仍真正生活在毫無法律保障,沒有自由,沒有人權的水深火熱,道德淪喪的罪孽深淵之中。

本書根據英美各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的相關二十餘部專著綜合編譯 ,著重參考了日本中日關係專家Keiji Furaya的經典名著《蔣介石:他的生活與時代》,張戎女士之《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辛灝年博士之《誰是新中國》和美國專家喬納森之《蔣介石大元帥和他丟失的國家》與《一個偉大的強國興衰史》,及大量相關專題論文。作者在大量研究中日雙方歷史檔案及精研蔣介石眾多演說,信件,日記的基礎上撰寫了此部宏篇巨著,內容詳實,論據充分,立論客觀公允,是西方包括漢語世界研究中國現代史和蔣介石的權威經典著作。書中披露的大量真實史實,對還原蔣介石和中華民國史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接上期)

七十九 偽滿洲國成立

上海地區戰事一停,日本隨即建立了所謂滿洲國,宣布獨立並對滿洲和交合擁有主權。這是日本長期策劃,精心一步步實施的結果。一九三二年一月三日,關東軍攻佔錦州,惡名昭著的少壯派軍國主義分子Itagaki,Ishihara和Doihara便開始將其付諸現實,繼任戰爭部長ArakiSadao同情少壯派校官們的激進主義,應他的要求,關東軍司令Honjo於一月四日派他的參謀部高級軍官Itagaki返東京向政客們和帝國顧問們彙報設立滿洲國的藍圖:(一)由總統任首腦的中央集權共和國;(二)搶在國聯調查團到來之前的二月中旬宣布成立;(三)首都定在吉林省會長春;(四)組建一個由一名滿族人,一名蒙古人,三名中國人,三名日本人組成的顧問委員會;(五)新國家的領土包括奉天(遼寧),黑龍江,吉林,交合和內蒙古。

一九三二年一月六日,日本戰爭部,海軍部和外交部首腦召開聯席會議,制定了處理中國問題的概要,確定了基本原則,設定由日本永久控制滿洲國的政治,經濟,國防和交通。為達此目的:(一)所有的政治,行政組織均須有日本顧問;(二)使用武力和日本帝國軍隊的威嚴,強制實施日本政策;(三)排除所有外界,包括國聯的干預。這些原則隨後於一九三二年三月二十三日被日本內閣確認。(注一)

八十 七七盧溝橋事變

自一九三二年始蔣介石國民政府即一直努力試圖建立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日本入侵,但不成功。直至一九三五年共產國際主張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國的統一戰線才漸漸成功。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日蔣介石在西安被張學良和楊虎誠綁架,毛共極力想促張學良殺掉蔣,但斯大林確保其獲釋,因為斯大林認為蔣介石是唯一能夠團結各派組建抗日統一戰線的領袖。(注二)

一九三六年初夏,廣西系將軍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救國為名,再次發起反中央政府運動,他們與腐敗迷信的廣東軍閥陳濟堂聯手,加上蔡延鍇將軍,組成抗日救國軍於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進軍湖南。蔣介石採取賄賂手段收買廣東軍閥,戴笠派一歌女勾引廣東空軍司令,承諾每架飛機反正者予重獎;后廣東軍閥決定洗錢走人了事。蔣介石對廣西實行經濟封鎖,迫使廣西叛將放棄叛亂,接受政府定期提供經濟資助(每月二百萬元軍餉),白崇禧被任命為國軍付總參謀長。(注三)

平息廣西系叛亂后,蔣介石轉而對付共產黨,蔣介石想先解決內亂再抗外敵。為達此目的,他時常依賴軍事手段,但他亦通過莫斯科的中國人和上海中共地下黨,他指令陳立夫和陳果夫與中共談判。一九三六年二月共產黨兩名談判人員赴延安彙報,南京的底線是紅軍應在政府控制下,毛否決之。毛知道抗日理由是共產黨唯一能利用的,但若新的抗日統一戰線加強國民黨則並非其目標,毛也不想助其舊政敵蘇聯派(即以王明為首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注四)

一九三六年初毛共假抗日之名,行打通經蒙古至蘇聯通道之實的攻擊失敗后,莫斯科派了一個特使到延安指示中共接受南京的條件。起草抗日救國協議。「抗日反蔣」的口號變成「逼蔣抗日」。蔣提議紅軍限於三万人,所有資深幹部和官員先出國半年,然後重新加入國民政府,於是談判告吹。(注五)因國軍不斷增兵幫助他打紅軍,閻錫山擔心蔣政府滲透山西,故以抗日救國的名義與中共達成協議。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一名日軍士兵失蹤,對此有多種說法:在沒有月亮的黑夜因小便;因掉入一水溝里;因溜走泡妓女而迷路等。法朗克教授認為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起因是當晚日軍夜間演習,聽到無法解釋的槍聲,發現一名士兵失蹤(當夜失蹤士兵回到兵營)。日軍認為槍聲發自附近的一個中國城鎮,次日,日軍要求進城搜查遇駐軍第二一九團第三營遭拒絕,日軍即進攻;宋哲元將軍的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日方即調動駐丰台日軍第三大隊包圍了宛平城。當地駐軍向時任河北省主席、二十九軍代軍長馮治安請示,馮說:「寸土都不許退,可採取武力自衛。國家存亡在此一舉,設若衝突,盧溝橋即是你們的墳墓!」之後日軍突然炮轟宛平城,國軍當即自衛還擊。當天擊退日軍三次進攻,用鮮血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但戰事在隨後三周相對克制,因宋哲元將軍試圖尋求地方協議解決爭議,此前一九三三年,一九三五年和一九三六年已發生多次衝突,均以地方協議方式解決。但這次蔣介石和日本新首相皆不讓步,日軍於八月攻佔北京和天津。但蔣介石要求的英國和美國等西方強國在十一月布魯塞爾開會後,拒絕對日本作出任何急烈反應。(注六)

日軍以該士兵臨時失蹤事件系反日行為為借口,要求追究中方非法開槍問題被拒。(注七)一九三七年八月七日南京國民抗戰委員會作出抗戰的最後決定。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白崇禧,汪精衛,宋子文,孫科和三十四名高級軍官出席會議;周恩來和朱德前往南京商談八路軍和新四軍改組事。(注八)

美國邁阿密大學歷史學教授愛德華認為:「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是誰的錯可能永遠無法確認。沒有證據表明這是一場事先計劃的行動。(注九)日本希望推遲中國的戰爭,以備在反蘇聯及英國和美國的戰爭所需的現代化和武器現代化」。應關東軍司令的建議,日本政府於七月十一日增派了五個師到中國,同時宋哲元將軍與日方司令簽署一項協議,本已解決該糾紛。(注十)

蔣介石決定利用該事件,激發強烈的抗日行動,他下令增派四個師至保定,指示宋哲元採取強硬立場。七月十五日,日本政府予宋哲元將軍七十二小時期限接受七月十一日雙方簽署的協議。蔣介石堅持由中央政府協議解決,並發表公開演講,宣布中國領土不容日本再染指。而日本政府未將蔣介石這次嚴肅的講話當真。於是宛平戰鬥擴大,關東軍入關進入河北,八月七日日本內閣宣布中國北方五省自治。

關東軍從山海關開入天津,其他日本軍團通過古北口開進北平。國軍第二十九軍的「大刀敢死隊」被日軍機槍屠殺殆盡,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被迫撤離北平。在通州由於誤傳國軍打了勝戰,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國軍守軍殺了城內所有的日本居民。次日,關東軍攻佔通州,屠盡城內中國人以示報復。國軍第二十九軍撤至天津,但被日機轟炸;七月三十一日,日軍進佔北平。作為國家的像征,此時蔣介石任命令廣西白崇禧將軍為國軍參謀長,「但他卻徒有虛名,而無實權,因為蔣介石從不信任他。蔣時常越過他懷疑的將軍,直接向其下級下命令」(注十一),愛德華教授如是說,八月一日蔣任命閻錫山任山西抗日總司令。

蔣介石為準備抗戰與德國訂立了一億美元軍火進口合同,以中國的礦產資源償還。更多的德國軍事顧問來到中國。蔣先聘請義大利空軍,后聘美國陳納德的空軍,蘇軍空軍亦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以前曾援助中國。蔣介石送他的養子緯國到美國留學軍事,然後加盟Wehrmacht,緯國是蔣的結拜兄弟戴季陶與一個日本女人所生(注十二)。德軍首席顧問是Van Seeckt,後由亞歷山大(AlexanderVon Falkenhausen)繼任。他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戰略計劃,建議將軍隊集中在長江中下游,以四川省作為最後的防禦基地。(注十三)

西安事變后,紅軍三萬人改編成八路軍,另一万二千游擊隊改編成新四軍。到一九三七年底八路軍和新四軍迅速發展成九万二千人,次年又翻番。蔣介石號稱有二百萬可投入戰鬥的軍隊,但中央軍司令官缺乏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驗,軍官中有一半是文盲,地方部隊實質仍控制在為地方目的的大小軍閥手中。

國軍人數雖眾素質及裝備卻遠遠不足。德軍事顧問承認「中國軍隊以其現狀不適宜面對一場現代化戰爭」。南京紙面上有二百萬軍隊,但許多部隊缺員,一半軍官是文盲;中國軍事問題專家邁克(Michael Gibson)向南京政府報告稱:國軍一百六十五個師中僅七十九個師勉強合格,十七個師有良好的戰鬥力。其餘八十六個師是不正規或屬軍閥的部隊。另一位中日戰爭專家Chi His Sheng認為國軍僅三十一個師聽從蔣介石指揮。許多中國軍隊嚴重缺乏戰鬥力,極缺重型武器和空軍,儘管有所有武器進口合同,甚至精銳部隊也嚴重缺乏大炮坦克飛機等重型武器。(注十四)

日軍在中國有十七個師,人員經良好軍事訓練,武器裝備優良,有重炮與空軍配合。蔣介石擬用三個師(每師一万四千人)對付一個日本師。

德國軍事顧問亞歷山大(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認為除了要求堅強的道德意志抵抗外敵之外,要求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領導;他承認中國軍隊不適合面對現代戰爭。但在會見Donald時他說:「如果日本人侵略中國,將面臨失敗。」

蘆溝橋事變后,日本天皇支持開戰,並下令向中國增兵五個師,七月二十六日,日本下最後通牒令中國軍隊留守北京的兩個師必須于次日午時撤出。

抗日戰爭到底多少中國人死亡恐怕永遠也無法弄清,大約在一千萬到二千萬之間。蔣介石一九四七年在一次演講中提及一千萬犧牲;國民黨官方稱軍民傷亡一千一百六十五萬人,其中軍人傷亡三百三十萬,平民八百四十萬,不包括因疾病,飢荒和強制勞動而死亡者;蔣緯國說軍民死傷二千三百萬;國民黨官方歷史統計對日大型會戰二十三場,打了一千一百一十七場主要戰役和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場小型戰鬥。這一數據不包括共產黨的抗日戰鬥。(注十五)

一九三九年初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重慶政府僅發動過一次反擊日軍的重大戰役,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零年冬;雖然中國人贏了一些小型勝利,蔣介石和其他高級軍官得出結論,認為對中方付出的代價過於高昂,因此中國未再發動進攻。(注十六)據官方登記共計一千四百萬人入伍,許多人在入伍途中死亡,更多人逃亡,中國戰場死亡人數超過三百萬,一旦入伍后,官方不允許離開部隊,在軍方嚴酷的條件下,開小差和死亡在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期間,與入伍人數之差超過三百萬。(注十七)

注 釋

【注一】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一九八一)p.三六

【注二】 Wolfgang Franke, A Centu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一八五一-一九四九,(university of SouthCarolina Press, 一九七零)p.一七二-一七五.

【注三】 Wakemen, Jr. Frederic, Spymaster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二零零三) p.二三二.

【注四】 Thomson Jame, Communist Policy and the United Front in China, 一九三五-一九三六, Paperon China, Vol.II. (December 一九七七)p.一三八-一四二.

【注五】 Van de Ven, Hans,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一九二九-一九四五( London: Rutledge 二零零三) p.一六三.

【注六】 Wolfgang Franke, A Century of ChineseRevolution 一八五一-一九四九(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一九七零)P一七九

【注七】 Jonathan Fenby,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一八五零-二零零八. The Panguin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llen Lane,二零零八. P.二七四

【注八】 Jonathan Fenby,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一八五零-二零零八. The Panguin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llen Lane,二零零八. P.二七五

【注九】 Edward L.Dreyer, China at War,一九零一-一九四九,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一九九五, p.二一零 邁阿密大學歷史學教授,著有《中國明朝初期:政治歷史》,《中國戰爭方法》,《劍橋中國歷史》第七卷。

【注十】 Edward L.Dreyer, China at War,一九零一-一九四九,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一九九五, p.二一一

【注十一】 Edward L.Dreyer, China at War,一九零一-一九四九,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一九九五, p.二一三

【注十二】 Jonathan Fenby,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一八五零-二零零八. The Panguin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llen Lane,二零零八. P.二六五

【注十三】 Van de Ven, Hans,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一九二五-一九四五( London: Rutledge二零零三) p.一五一-一六三.

【注十四】 Gibson, Micheal, Chiang Kai-Shek』s Army (一九二四-一九三八)(dissertation George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一九八五)p.三六二-三六三. Chapter I.(War)p.三四-三九.

【注十五】 Jonathan Fenby,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一八五零-二零零八. The Panguin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llen Lane,二零零八. P.二七八

【注十六】 Richard T.Phillips, China since 一九一一,MacMillan Press.Ltd.一九九六 p.一四零

【注十七】 Richard T.Phillips, China since 一九一一,MacMillan Press.Ltd.一九九六 p.一四二

(待續)

文章來源:百家爭鳴【郭國汀律師專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