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白馬寺的由來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9月4日訊】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建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的故事緊密相連。

相傳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一日,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見一位高大的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 第二天,漢明帝召集大臣們,詢問夢中所見的金神是何方神聖。太史傅毅博學多才,稟告明帝說:「臣聽聞西方有得道者,號稱為佛,能飛身於虛空,身有日光環繞,君王夢中所見的也許就是佛吧!」於是漢明帝派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經過長途跋涉,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那裏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 蔡、秦等人於是恭恭敬敬邀請二位高僧到漢朝帝都宣講佛法。他們的誠意打動了二位高僧。於是,蔡音、秦景與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歷經艱險,終於在三年後的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京城洛陽。漢明帝隨後命令工匠模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的功勞,將寺院取名為「白馬寺」。

從白馬寺開始,中國歷代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歷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都紛紛前來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建寺以來,其間幾度興廢、幾度重修,尤以武則天時代興建規模最大。現今的白馬寺是一個大略呈長方形的建築群,主院坐北朝南,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清涼臺、齊雲塔等。

附:洛陽白馬寺主要建筑簡介

白馬寺正門,採用一門三洞的牌坊式門洞。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是東漢遺物。

白馬寺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即馱經來的白馬。

天王殿是進入山門的第一座大殿,系元代建築,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宮殿。天王殿內供奉彌勒佛及「風調雨順」四大天王。

大雄殿是一座懸山式建築,殿內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夾紵幹漆工藝製作。這種工藝宋代以後逐漸失傳,留存到現在的作品極其罕見。

清涼台被稱為「空中庭院」。這個由青磚鑲砌的高臺,具有古代東方建築的鮮明特色。

齊雲塔,又名釋迦舍利塔,創建于東漢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重建于金大定15年(公元1175年)。該塔為四方形密簷式磚塔,共13層,通高約25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