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改革仍不靖 難民返家路崎嶇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9月1日訊】泰緬邊界難民移工專題1(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泰國美索特稿)緬甸克倫人艾翁(Aye Aung)15年前帶著妻小,跑了3天3夜才逃到泰國境內的難民營。緬甸去年展開改革,但境內仍有衝突戰火,艾翁為了兒女,幾乎已斷了返家念頭。

艾翁是泰國噠省(Tak)境內努波(Nu Po)難民營自治委員會秘書,曾申請到紐西蘭安置但沒有成功,他說,他自己想留在難民營,但為了孩子教育與更好的生活,安遷第三國是最好的打算。

回想當初避內戰逃到泰國,艾翁拖著幼子跑在路上,晚上睡在樹林,逃亡過程十分艱困。到難民營後,完全失去村子的消息,再也不知道母親與兄弟的下落。

艾翁說,他從未碰見從村子裡來到難民營的人,要打聽母親的消息根本是不可能。雖然想念母親,但想到回去不一定有家,回緬甸已不是他最大的想望。

逃到汶旁難民營(Umpiem Mai)10年的芹拉(KhinLah)在營內做點小生意,一樣逃避戰火與軍人壓迫的她雖然子女已安置第三國,但她只想繼續留在難民營內,回緬甸?芹拉說那得等緬甸真正和平再說。

緬甸改革開放,但克欽邦、若開邦仍有衝突,克倫婦女組織(Karen Woman Organization)汶旁難民營主席海奈鮑賽(Hae Nay Paw Say)說,緬甸內部還有很多戰火衝突,難民沒辦法回去,如果未來能有真正的和平,軍人不再侵擾,他們也有工作做,才可能回去自己的村落。

汶旁營距離達省美索鎮(Mae Sot)車程約2小時,雨季讓營內到處泥濘,學童撐傘穿雨鞋走在泥道裡是最平常的景象。草葉為頂,竹片做屋,泰國境內9座難民營的難民都在這樣的屋內求學、生活,有人在營內出生、長大,生活平安卻無法離開營區、從事生產。

即使如此,19歲緬族人耶翁(Ye Aung)3年前還是花1個月時間徒步、搭便車跑到汶旁營投靠親戚,父母雙亡的他說,緬甸不像泰國好找到工作,為了生活只好離開家鄉。

為逃避內戰與緬甸政府軍壓迫,1984年第一波難民湧入泰境,28年過去,9座難民營共收容超過14萬名緬甸難民,大多為克倫族人(Karen)。

緬甸去年展開改革,讓翁山蘇姬參選進入國會,她5月底出訪泰國時,也到人數最多的美拉(Mae La)難民營了解難民現況。

聚集營內足球場上的難民熱烈歡迎翁山蘇姬,但4萬多人的難民營推估僅來了2000到3000人。即使敬重翁山蘇姬,但許多人對她在改變難民的現實問題上卻沒有太的寄望。

海奈鮑賽說,翁山蘇姬雖然選入國會,但還沒有足夠的影響力改變現況。艾翁則認為,緬甸仍有戰火,翁山蘇姬從政有所限制,政府控制不了軍人,翁山蘇姬唯有擔任調解人,與其他團體合作,才能推動和平。

安全是難民回家最大的考量。梅道診所(Mae Tao Clinic)創辦人辛西雅醫生(Cynthia Maung)說,流離失所多年,如果難民不覺得人身安全與生計能夠獲得保障,沒有公民權、不能受教育,不會想要返國。

平安的泰國雖然更像難民的家,但隨緬甸走向民主開放,泰緬政府開始有相關研討會探討難民返家事宜。只不過,緬甸內部衝突與人權迫害事件仍層出不窮,難民返家之路,未來幾年恐怕還是崎嶇難行。(本文附照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