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論語觀天下之學而第一(三)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8月31日訊】孔子把人的道德擺在了文化知識的前面,認為人只有道德修習圓滿了才可以去學習文化知識。孔子所說的「文」應該就是指禮、樂、射、禦、書、數或者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但是我們不妨把這個「文」理解的更寬泛,理解成一切的文化知識。爲什麽孔子要把文化知識擺在道德之後呢?一切的知識都是為人所用的,如此人就要能夠完全掌控這些知識,而道德恰好就是人掌握知識的工具。人的道德修習越圓滿掌控知識的能力也將越強,反之,我們人就會被知識所掌控。現代科技的發展恰巧能證明這一點,當我們人連自己都無法完全掌控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完全掌控知識呢?我們現代人不是已經成了知識的奴隸了嗎?道德的修習是內在的向內求索,而知識的創發是外在的向外攀援,當我們過分攀援這外在的只是的時候就會喪失掉我們自己,用一句中國民間俗話來說就是找不著北了!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卜商,子夏是其字,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

賢賢,第一個賢是動詞可翻譯成崇尚、重視,第二個賢是名詞指的是有賢德的人,這種語法現象也是很常見的。色,在這裡指女子,因為女子有姿色男人很喜歡所以以色來代表女子。易,在這裡可以有兩種解釋,可以把易理解為改變,那麼跟整句話聯繫起來就是把好色改變成崇尚賢德;也可以把易理解為輕視,那麼跟整句話聯繫起來就是崇尚賢能輕視女色。其實無論易字作何解釋這句話都是要人崇尚賢能而輕視女色。由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高層也就是諸侯王等統治者是十分淫亂的,而且他們不重視賢能的人,如此百姓肯定飽受貧困,再加上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真可謂生靈塗炭啊!但是從道理上來說喜歡漂亮女人跟崇尚賢人並不矛盾,男人喜歡女人、女人喜歡男人是人的天性。但問題就是執政者往往把女人只當做性工具,而且執政者有便利的條件弄到很多很多女人,古今無不如此,一旦他們毫無節制的去發洩他們的性慾的時候就會墮落不堪。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墮落的執政者怎麼會重視賢能呢?他們只會去找與自己臭味相投的人。

對待父母竭盡全力地孝敬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討厭父母難道就不是人的天性了嗎?我想情況是很複雜的,有些父母喜歡子女子女喜歡父母這固然很好,有些父母喜歡子女子女卻不喜歡父母,有些父母討厭子女子女卻喜歡父母,有些是父母子女互相討厭的,這些情況下你能說誰對誰錯嗎?後世儒家學者往往有一個自己創造的邏輯,他們認為可以把孝的精神遷移到忠、信、仁等等其他思想感情,當然是會有這種情況但是絕對不能一概而論,後世儒家很多見識短淺心胸狹隘,總是以一個標準來衡量世界。

古代的讀書人基本上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去政府做官,而政府又是由君主主導的,君主也就成了政府的代表了。所以子夏在這裡提出對待君主要忘我甚至不惜身命,也就是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君主了。但是孔子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做,以後的孟子也沒有。孔孟基本上是把百姓放到第一位的,對待那些殘暴不仁的諸侯王從來都是毫不客氣的。如今君主沒有了而且我們也不應再有君主的思想了,我們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民眾和社會,如果政府做出對民眾和社會不利的事情我們就要學習孔孟的無畏精神極力反對之。我們現如今的職業多種多樣,而且每種職業都是不分貴賤而一律平等的,所以讀書人也不必再一心只想著做官了。如今的社會有很多比做官更重要的事情,而且也有很多比做官更好的事情。如果一個政府腐敗墮落不堪了,讀書人還要削尖腦袋擠破頭去做官那恐怕只會起到推波助瀾助紂為虐的作用,這樣的讀書人也不是真正的知識份子,而只是喜歡鑽營蠅頭小利的小人。

子夏認為他所提出的這些如果一個人都能做到了,即便是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那他也十分認可,這跟經過系統學習過的沒什麼兩樣。子夏的這種精神實質是難能可貴,他看重的是實質而不是表面現象。即便你能跟隨某個名師、上了某所名校,最終得到了很高的學位那又能怎樣呢?有多少人擁有了以上的這些背景而實際上是不學無術的?尤其是在教育體系極其糟糕的情況下!當一種教育體制變得不能培養人才的時候,你的成績越好取得的學位越高豈不是證明你被這種教育體制摧殘的越重嗎?那你所取得的那些表面堂皇的教育背景還有什麽好值得驕傲的呢?以前的犯人都要在臉上打上金印,從來也沒有聽說過哪個犯人以這些金印作為炫耀的資本。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人要學會自重,自輕自賤則會失去威嚴和威信,最終只能淪落成跳樑小丑。拿知識份子來說,你要尊重自己的學問,決不能把學問當做商品來賣,誰出的價高就為誰說話,儼然一副無恥小販的嘴臉。很多所謂的御用文人更表現的極其不堪,完全聽命於主上,讓他怎麼叫他就怎麼叫,這真的是比狗還聽話。知識份子的本分職責是追求真理,不能為其他事物所動,比如地位、財富、名聲等等,否則就喪失了作為知識份子的人格。一個合格的知識份子一生只能向真理屈服,甚至當真理和生命起衝突的時候也要固守真理而捨棄生命,絕不能貪生怕死而違背內心的追求!這樣才會不時威嚴和威信!無論是販賣學問的人還是充當御用文人的人,他們都是把自己價值的確認放到了他處而喪失自我,認為自己的生命要得到外物的肯定才算是有價值。當今中國社會出現一系列的學術腐敗也是根源於此,爲了混得職稱、錢財甚至一官半職而做出令自己內心不安的事。其實,知識份子的價值應該是自我肯定的,而不是依靠外物。只有你自己肯定了自己才能真正贏得他人的肯定,像那些獻媚權貴的假文人真的得到別人的認可了嗎?恐怕權貴們也只是把他們當成工具而已。沒有生命價值的自我肯定哪裡來的威信和威嚴呢?

孔子在這裡又提出了學習的問題,學習能打破我們的固蔽淺顯從而是我們更加博大精深,能夠讓人包容萬物洞悉真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多麼大氣磅礴,他的學問都是來自於多方求教,從未以己之偏狹思想去拒絕其他學問。可是後世學者卻沒有孔子的這種博大胸懷,總是以自己學的那點知識去衡量別人、評判別人甚至還會打壓別人,這樣的排他性在孔子這裡是絕對不會出現的。我們人的認識能力是極其有限的,但是每個人還總是以為自己的思想就是真理,見到不同的意見就想要把人打死,這種強烈的自我中心感真是愚蠢的表現。個人具有這種狹隘的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還好一些,因為這也只能是讓自己受害,但是一個組織、機構有這種意識那可就太慘了,不僅整個機構裡的人會跟著受害而且還會殃及池魚。最可怕的就是政府擁有這種意識,這時政府就會利用它的全力規定它所認為正確的思想為全國統一思想,其他一切思想都要以此為標準,然後給其他的思想貼上標籤,進行無情的批判和打壓。這樣真是害人又害己,不僅其他思想會相繼衰亡自己所持的這種思想也會變成僵屍。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