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國教成敗 教師不能無動於衷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8月16日訊】(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6日電)十二年國教成敗因素之一,在於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界認為,站在第一線的教師,不能再無動於衷抱持「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101年度第2次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宣示103年十二年國教一定要如期推動,否則就是「失信於民」。他並多次強調,過去圍繞升學考試、聚焦學科能力的教育方式,已無法適應新世代的挑戰。

台灣因循已久的國中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在一次與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的對談中,得到啟示。

馬里蘭大學這名教授觀察一輪台灣中小學後,問了一個沉重的問題,「為什麼台灣的教室都是排排坐,一人一個座位呢?」他認為,獨立座位不利於合作學習,只要改變桌椅排法,成效會好3倍。

林文生表示,「排排坐」的情況在歐美已經看不到了,卻仍存在於東亞各國,而東亞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考試領導教學」,強調個別化競爭。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曾指出,這樣的教育方式適合製造業為主的產業,培養出的學生可適應標準化作業,但要談創新,便相形見絀。

林文生說,十二年國教上路後,理想的教學應保留至少5成時間,讓學生實際操作和討論。現在幾乎全是老師在講課,連下課時間也不放過,「這種方式,學習效果最好的只有老師,因為教別人的,永遠成長最多。」

台北市育成高中校長周寤竹認為,新的教學方法,關鍵在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當周寤竹24歲剛到學校教書時,發現一個學生缺乏自信,兩個姊姊都考上北一女中,唯獨他功課差強人意。

一次,數學老師不滿這名學生成績太差,將考卷扔在地上,當學生彎下腰撿拾時,一度以為自己,永遠會趴在地上。

但年輕、初出茅廬的周寤竹,在一次國文課中點了這名學生發言,學生一開始苦思不語,一心只想求老師饒過。但在周寤竹循循善誘、一步一步地引導下,終於從口中說出答案,獲得全班的喝采。

從此,這名學生的人生不同了,他考上台北商專,後來讀了清華大學,畢業後在電視台當製作人,拍了很多支短片,而周寤竹一直以來都「住在他心中」,只因為周寤竹曾經給了肯定、給了希望。

周寤竹說,「教育不是要填滿一盆水,而是要燃起一團火,燃起一團學習的火。」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分享了自己在史丹佛大學的經驗,當時蔣偉寧的團隊爭取研究計畫失利,不甘心地問教授為什麼,對方說,「你們團隊都很優秀,13個人都是王牌投手,但要贏球賽,還需要捕手、野手等其他球員。」

蔣偉寧以此說明,過去考試的單一學習模式,無法滿足新世代的挑戰。十二年國教目的是培養多元人才,不能再只聚焦於學科能力。

相信每一個台灣的成年人,在國中、高中階段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學習史,或許隨著年齡老去,痛苦的回憶轉變為茶餘飯後的有趣話題,甚至合理化為得意的發跡過程。

但你永遠不會知道的是,如果當初碰到的老師,不服膺於考試教學,沒有扼殺創造力、潛能,甚至將學習興趣摧毀殆盡,現在的自己,會不會有另一種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