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7月28日訊】北京是中國首都,當今「聖上」們龍棲之地。在帝制時代,對這地方的稱呼為「帝都」,被視為全國「首善之區」。該地的行政長官,自然是帝王心腹、股肱重臣。帝都的居民,也一向以自己能做「天子腳下」臣民自豪。住在這裡,與聖上們共一城風雨,單說那份安全感,豈是非帝都的城市所能相比?
但「7∙21」雨災,卻淋壞了以高速、高效自居的「中國模式」那層鍍金的紙糊外衣,人們終於看到了「中國模式」徒有華麗外表。
當局再演「死亡人數」封頂大戲
這場大雨中到底有多少人罹難?官府說的37人死亡,北京市網友不肯相信,正忙著通過互聯網打撈真相。因為他們親眼看到的,以及聽聞的確切消息,遠比政府願意承認的多。
有人將微博上的信息整理發上來,標題叫做「北京暴雨死亡人數知多少?網友爆料觸目驚心」,裡面列舉的情況,有幾項都可能超過37人,比如:「周口店淹了一個村。就救上來70多人」,「一輛失蹤的大巴載有100人」,在「房山良鄉小清河已經打撈出幾十具屍體」。網友週日(@zr739026793)表示:「光我們房山就多少?北車營,上萬,坨裡,周口店,十渡,青龍湖水庫,燕山你們提都不提!現在還有多少屍體無人認領,知道嗎?北車營多少房屋倒塌你們知道嗎?上萬堤壩大堤快崩了你們知道嗎?青龍湖水庫上飄著什麼你們知道嗎?周口店多少橋坍塌你們知道嗎?」
網友們認為,政府考慮的是對於暴雨引發死亡人數多少合適,既不能太少激怒百姓,又不能太多讓政府沒面子,所以「最終死亡人數的確定要體現災難,勝利,和諧。」
嗚呼!可憐這些身居帝都的百姓,一場大雨就要了他們的命。這真是曠世奇聞,國際社會大概怎麼想也想不明白,那看起來耀眼明亮的現代北京城竟是紙糊的,居然連一場大雨都經受不起?
中國城市的軟肋:落後的下水管道系統
「7∙21」雨災拷問著整個城市的災害應急處理能力,同時也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統存在巨大缺陷。近十年是中國城市高速擴張時期,不幸的是,下雨後內澇成為這些城市的普遍狀態。
住建部2010年對國內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 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在發生過內澇的城市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 12小時。
北京市屢受大雨之害,數得出的2004年「7∙10」城區暴雨,2011年「6∙23」城區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雲、平谷山區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損失。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城市內澇呈現發生範圍廣、積水深度大、滯水時間長的特點,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網覆蓋率、設施排澇能力偏低等問題。如北京市近10年來,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卻沒有跟上,排水管網系統早已不堪重負。據業內專家介紹,北京目前的排水系統相關設施最高僅能達到3到5年一遇的抵禦能力,而全國範圍內70%以上城市排水系統最多只能抵禦一年一遇暴雨。
地下排水系統是由各地政府市政基礎設施資金中開支。中國政府好大喜功,喜歡做「面子工程」,排水系統這種埋在地底下的工程,從來就不是政府傾注資金之地。據《2009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統計,用於市政基礎設施的財政性資金,僅有4%投入到排水系統建設維護中,難以按標準規定進行定期養護。
目前,據說中國各地方當局正在考慮為城市地下排水系統升級,且不說這種升級需要花費的金錢比原來一次性投入大數十倍乃至上百倍,首先就遇到一個在中國從來不被重視的技術性障礙:據統計,全國大約有70%的城市地下管線沒有基礎性城建檔案資料,地下管線家底不清的現狀普遍存在;全國每年因施工而引發的管線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0億元,間接經濟損失達400億元。中國各地的城市建設檔案館是在80年代後期開始陸續建立,但各地均存在館藏資料不全的問題,即使在廣州這種管理水平較高的城市,下水道管網檔案也有三成以上缺失。
中國特色:輕自然災害預警,重政治風險預警
「7∙21」雨災發生後,官方稱是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但事先卻沒有啟動任何預警機制。這次受災最大的地區是北京市西南郊房山一帶,流經該地的拒馬河發源於河北省淶源縣西北太行山麓,河道九曲十八彎,遇暴雨河水就會迅速暴漲,來不及洩洪,就會發生事故。「7∙21」那天據說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以中國現在的天氣預測能力,本來應該啟動預警機制,通知洪峰可能下洩區的人避險,該地的旅遊活動暫停,但這些預警機制一樣也未啟動。
中國有沒有這類預警機制?按照官方說法,中央政府早就未雨綢繆。鑑於中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早在2006年,中國就開始建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各地要制訂應急預案,面對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重特大事故、環境公害及人為破壞的應急管理、指揮、救援計劃等。
如果說別處對於建立這類自然災害預警系統可能會敷衍了事,身為帝都的北京,應該認真執行才對,但從那天到房山的十渡等地旅遊的人的博客來看,幾乎沒有人得到過風險預報。
回想2011年初網上流傳中國將發生「茉莉花革命」的傳言後,全國各地政府那種森嚴壁壘的防範措施,可見中國政府只考慮防範政治風險,對自然災害的防範幾乎處於不作為狀態。
京兆尹、郭金龍大概平常不上網,只看官方報紙與電視,腦中似乎缺少一根探測「民意」的弦,不知道中國百姓早就因政府腐敗、維穩經費與「三公」消費過高、為民服務功能太差而怨恨官府。北京「7∙21」雨災發生後,他沒有宣稱政府緊急撥款救災,卻要在全市範圍內發起民眾捐款,結果引來一片罵聲。很多著名知識分子和網友拒絕響應,說是「大雨澆醒了民眾」。
檢視近幾天北京政府的作為,只能說,中國政府本來就所剩無幾的政治信譽,被「7∙21」雨災又沖走了一部分。
文章來源:《中國人權雙週刊》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