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古城無水浸 明朝排水遠勝今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7月23日訊】(新唐人記者劉璇綜合報導)北京市前日至昨晨降下破紀錄的大暴雨,全市一夜變災區,最少37人死亡。京城變海的「盛況」,近年逢雨即現。而當昨晨(22日)北京市區仍四處水浸時,故宮西北角外的古城池北海團城,雖同樣位處暴雨中心,卻無絲毫積水。當地專家介紹,團城內明朝所建的排水系統,距今600年仍運作良好,相比之下,古今城市排澇規劃和建設,盡見諷刺,因此,有北京網民揶揄「歷史違反交通規則在逆向行駛」。

沒有排水明溝團城雨過卻不留痕

京城遭遇了61年來最大的暴雨,但身處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卻無一例積水報告。

據《中國經濟網》報導,無論下多麼大的雨,在這個城池上,都會雨過地皮濕,很快就滲流得一干二淨,地面只略顯潮濕,而秘密就在地面鋪設的青磚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團城「服役」。

北京大多數古建築,為了保證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樣的洩水口。而在團城的城牆外卻找不到一個洩水口,地面也沒有排水明溝。但無論雨下得多麼大,在團城上只是雨過地皮濕不會產生徑流。

團城上有十一個這樣的水眼分佈在古樹周圍,並且每個水眼的下部都有一個豎井,豎井與豎井之間有涵洞相連。同樣是用青磚建成的。多餘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後儲存起來,形成一條地下「暗河」。

團城的滲排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儲存了天然降水,並在旱季和雨季之間調節餘缺。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統建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近600年了。

專家﹕瀆職與不作​​為應遭清算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楊鐵黎在微博留言稱,地面上的(建設)是顯現功績,地面下的是百年功績,但本次災害過後,依然會沒有領導真正關心北京排水工程。

楊鐵黎認為,水浸京城的禍根,是無科學規劃的擴張,城市規劃​​和排水系統如何設計,施工是否嚴格,工程驗收是否按照標準,這些瀆職與不作​​為應遭清算。

四川作家李承鵬在北京暴雨後撰文稱,民間自發救援的時候,政府並無及時表現出應有的為民服務態度,「一個連下水道都修不好的城市,永遠進入不了上行道」。

「他們(政府)只知道開足正面宣傳的水龍頭,不知道民意是最重要的下水道……不是城市不足,而是成事不足,一根下水道就割裂了我和你。」

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昨(22日)發表評論:「一場大雨,檢驗出城市的脆弱一面,北京如此,其他城市的情可想而知。沒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沒有一流的城市。基礎設施薄弱是城市建設的通病,這場暴雨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在註重城市華麗外表的同時,更要關註一個城市的內在品質。」該評論半日內被近3萬網民轉發。

眾多網友評論:

鳳凰網中國網友:手機用戶:「 古代先進的排水系統”能有多麼先進?多麼具有諷刺意味的字眼?講技術不會比現在技術先進多少,但先進的是古人的眼光和責任心!」

另一網友,「中國的建設只重表面,深層次下一分錢也不肯多花!中國人只注重眼前利益,長遠的事沒哪個考慮!什麼原因呢什麼原因?」

鳳凰網中國網友:手機用戶:「那時的建築工程是真正造福子孫後代,現在的市政工程應該問下國家的公污員了!」

鳳凰網中國網友:手機用戶:「古人做事總是為兒孫著想這是其一,其二是古代人不會做假。」

鳳凰網中國網友:手機用戶:「拿明代的技術和現在的技術比?能比嗎?而且明代可是紮紮實實做工程,不是做豆腐的哦。」

liangg:「向這次暴雨中喪生的同胞深表哀情。向元朝的古代匠人的建築工藝深表致敬。向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學術境界深表敬意。因為是他們的熱愛祖國的古代建築(團城)的感人事蹟讓我知道了團城。」

baiyunfeiyi:「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現代化的排水系統居然比不過600年前的老古董,有關人員是不是該反思…可悲,可恨。古代是沒有拿回扣的!!!!!!!」

鳳凰網北京市網友:手機用戶:「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生活在最具風險的時代。」

鳳凰網中國網友:手機用戶:「古代人用事實說明一切,飽經風霜還是那麼堅固。現代工程有不少危危工程還在吹牛,一旦出現問題就開始推脫責任。利益隱瞞了一切。一片烏鴉遮滿天,寸草生根無光見。有心去打遮光鳥,伸手卻被藤絆倒。」

Lihai,ting:「這你們就不懂了,為什麼現在不排水?那是因為現在為了刺激經濟增長,水泡壞了可以重新建設,死了人也沒事,現在人多人又不值錢,也沒人把人當人看,明代城牆就是因為排水系統太好了幾百年不倒,這樣怎能搞活經濟,哪有政績?」

相关网络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