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7月10日訊】(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10日電)台泥公司與工研院合作「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工研院表示,工研院在既有的鈣循環技術中加入氫氧化鈣,不但提高原料活性,且降低成本,提升廠商設置意願。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所長童遷祥表示,目前以鈣循環捕獲技術與水泥業生產流程結合,是最能創造二氧化碳捕獲效益的商業模式;但是一定要設法降低二氧化碳的捕獲成本才能提高廠商投入意願。
童遷祥表示,一般常見的「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CCS)技術在捕獲的階段,可分為「燃燒前捕獲」及「燃燒後捕獲」兩種。工研院的研發團隊是以 「燃燒後捕獲」的方式,在原有的鈣循環技術上增加新突破。
童遷祥解釋,鈣循環捕獲二氧化碳的技術原理是利用氧化鈣(CaO,俗稱石灰)與二氧化碳結合後,所產生的碳酸鈣(CaCO3)再經過控制條件下的高溫處理,將二氧化碳釋放出來,而剩餘的物質又還原為氧化鈣,在吸放之間重複循環,達到捕獲二氧化碳的目的。
而工研院在鈣循環技術中加入氫氧化鈣(Ca(OH)2),形成氧化鈣-氫氧化鈣-(吸附二氧化碳)-碳酸鈣的過程;其中,氫氧化鈣吸附二氧化碳的能力勝過氧化鈣,因此捕獲設備的反應器體積可縮小,能耗及成本也能降低,捕獲效率可達 98%以上。
童遷祥說,以目前各國研發的 CCS技術都在實驗階段,還沒有真正商業化的技術;這些技術所捕獲每公噸二氧化碳的成本都超過45美元。尤其為了要捕獲二氧化碳,電廠必須額外提高發電量,也相對提高成本。
他強調,水泥廠高溫製程原本與鈣循環技術相同,結合 CCS技術設備後,便可從水泥廠生產過程所排放的氣體中捕獲二氧化碳,剩餘的原料再製成水泥;一方面降低能源消耗至12%,經過分析商業營運模式,可將二氧化碳的捕獲成本降至每公噸26美元以下,大幅提高廠商參與節能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