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會議 人才危機仍是焦點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7月4日訊】(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3日電)中央研究院第30次院士會議今天進行第2天議程,話題圍繞在台灣的「人才危機」,院長翁啟惠指出,台灣已成為高階人力的「淨輸出國」,教育、科技、產學合作都迫切需改革。

民國99年第29次院士會議,院士們對台灣的人才危機憂心忡忡;去年8月,翁啟惠與國內各界代表連署「人才宣言」,引起廣大迴響,政府也陸續進行多項改革,包括打破教授薪水齊頭式平等的「彈薪方案」、以及放寬外籍人才就業限制等;但學者仍認為,政策影響範圍不大,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今年院士會議,話題仍不離人才危機;翁啟惠上午發表「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專題報告時即指出,台灣經濟發展困境,可歸因於人才、科技、經濟三個層面的連結斷裂。

翁啟惠認為高等教育需負一定的責任,在教育政策、評鑑制度的引導下,台灣100多所大學的同質性過高,每間都在拚研究和發表論文,原本技職體系的優勢反而逐漸流失。

近年台灣學生參加設計比賽經常獲獎,但作品最後能變成產品、產生商業價值的寥寥可數,翁啟惠認為關鍵在於產學合作機制不完善,「研發價值鏈」上中下游的連結不夠。

翁啟惠也指出,台灣在農業科學、化學、臨床醫學、電機、地質、微生物等領域領先中國大陸和韓國,但論文被引用程度、以及與專利的關連低,問題就是台灣還是依靠外來技術的國家,沒有掌握關鍵技術,人才也較缺乏創新能力。

院士賴明詔則指出,台灣人才培育的重大缺失是大學國際化不足,大學生不出國,缺乏語言能力和國際觀,未來國家競爭力面臨很大危機。

賴明詔說,以前工科學生都要到工廠實習,現在卻只懂得理論,產業界人士常跟他抱怨學生的技術能力不足,公司找不到適當人才;學術人才也屢屢受限法規,無法發揮所長,例如大學校長有年齡限制,使國內許多校長只能當一任,無法貫徹教育理念,在在都需要全盤檢討。

院士會議下午討論院士林毓生檢討大學評鑑、重建人文精神的提案;院士孟懷縈有感而發地說,台灣學生經過多年的升學考試,沒有任何思考空間,好不容易上了大學,有機會享受學術的樂趣,卻已經沒有動力了;長期缺乏思考能力,導致「台灣22歲的畢業學生,在美國卻只有15歲的心智年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