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5月31日訊】志工台灣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蘇龍麒台北31日電)即使罹患肝癌,抱著換肝後的病軀、才剛剛能下床走動,投入環境志工10多年的醫師張豐年,仍不忘四處張望著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的一草一木,希望為環境奉獻更多心力。
張豐年是外科醫師,原本與環境議題可說是完全無關,但10多年前,只為住家周邊的樹實在被修剪得太離譜,起身反抗,輾轉踏入環境議題領域,從關心行道樹、水資源管理、噪音、中科、國光石化等工業區開發,到治山防洪等公共工程,都是張豐年關注的議題。
看環境議題不離本行的張豐年說,外科醫師訓練時,動刀就要想到可能產生的後果、併發症與後遺症,避免開刀後無法收拾。張豐年把這套方法放到環境議題上,看出許多不同問題。
從事環保10多年,張豐年最有成就感的是推動被外界封為「張豐年法案」的「複合式噪音條款」。他說,原本的法規只管單一噪音是否超標,集體噪音卻不管,經他多年努力,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終於接受他的想法,檢測集體噪音量,噪音管制更嚴格。
不過,張豐年畢竟不是環境議題專業人士,為補不足,張豐年一場場參加大大小小的會議,10多年累積下來的實力,從本來沒有人理他,到現在是沒人會輕視他的意見。
為參加多種議題、多場會議,張豐年砸下新台幣近千萬元,從事各種環境保護工作,加上還在開業,積勞成疾,3年前不幸罹患肝癌,所幸大兒子捐2/3肝,進行換肝手術後,才保住寶貴生命。
病榻上的張豐年沒閒著,趁能下床的機會,在他開刀休養的高雄長庚醫院,將院區種樹的問題全部研究過。他認為,高雄長庚醫院的綠美化管理,是全台灣相當用心的地方,但樹木管理、樹不要修剪太高、不宜種外來物種等部分還不足,他在出院前也一一向院方提建議,絲毫不浪費任何一刻,為環境議題做出奉獻。
雖不斷打拚,但已65歲的張豐年開始注意到視力、體力都開始變差,看簡報時也愈來愈模糊。他說,一定會撐到底,但「如果有人願意跟著我,我願意把所有知道的問題傳承下去」。張豐年期盼,早日找到合適的交棒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