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非洲 抗瘧藥逾3成偽藥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5月22日訊】(中央社巴黎/倫敦22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全球衛生專家研究,抗瘧疾的劣質藥物與偽藥湧入亞洲與非洲市場,檢驗樣本中分別有逾1/3是假藥、逾1/3不符標準,不僅引發抗藥性的隱憂,也威脅到過去10年抗瘧成果。

研究人員網羅多項調查以及已發表文獻,檢視7個東南亞國家的5類藥品,發現1437個樣本中有36%是假藥,30%無法通過有效藥物成分檢驗。

至於21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的6類藥物,在2500多個樣本中有20%是偽藥,35%不符藥物規範。

研究發表在「刺胳針傳染病期刊」(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研究指出,許多偽藥或粗製濫造的藥物是青蒿素(Artemisinin)類藥物,這尤其令人擔心的原因在於,青蒿素是瘧疾最有效的前線治療藥物,而泰國柬埔寨邊界沿線已出現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的病例。

研究指出,造成這項問題的原因很多,包括自我用藥普遍,加上藥物品質管制和抓偽藥的執法不力。

國家衛生研究院福格蒂國際中心(Fogarty International Center at NIH)的納雅(Gaurvika Nayyar)說:「儘管過去10年,劣質抗瘧疾藥物的通報大幅增加,然而這個問題比表面上看起來還嚴重。」

納雅說:「大部分的案例可能沒有通報,或是通報到錯誤的單位,也有可能遭到藥廠隱匿。」

全球逾30億人有瘧疾感染風險,這種瘧原蟲傳染的疾病每年奪走65萬人性命,大部分被害者是非洲的嬰兒與幼童。

納雅表示,要是「病患能接受有效、高品質的藥物,並能依正確使用」,許多瘧疾引發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同一研究中心的布萊曼(Joel Breman)說:「這些調查發現是項警訊,相關單位必須展開一連串的介入措施,以對抗瘧疾藥物的違法生產與粗製濫造更能設限,並予以消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