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5月4日訊】(中央社記者黃季寬台北特稿)在第4輪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前夕發生的陳光誠事件,不僅是人權議題,也微妙影響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的消長。
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確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大國,雙方既存在廣泛共同利益,也少不了分歧和差異,為了增信釋疑,避免誤判,已進行4輪戰略和經濟對話,受到各方矚目。
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3日在北京舉行的本輪對話開幕式指出,「我們這個星球有足夠大的空間,應能容得下中美兩國和其他國家共同發展。」中美國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都意見一致,雙方必須「善於抓住『同』」,把共同利益蛋糕做大;「正確對待『異』」,尊重照顧彼此利益關切。
不過,大陸的人權問題顯然是美中之間一個重大歧異。這個歧異不但反映雙方意識型態的不同,也表現在兩者制度、行為等各方面的差距。事實上,美國一向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列入國家利益,並以此作為處理國際事務準則之一。
大陸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從山東家鄉逃離軟禁,進入美國大使館,相信美國起初正是基於人權信念而伸出援手。反觀北京,大陸外交部2日要求美國道歉,徹查此事,處理相關責任人,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4日再表示,陳光誠若想出國留學,可依法透過正常途徑到有關部門辦理手續。
值得注意的是,在陳光誠事件中,美國因把陳光誠送出大使館而遭到媒體批評。
外界難解的是,美國緣何把陳光誠送出,難道美國真的相信中方此後會善待陳光誠?比較合理的解釋,一方面是陳光誠本人的確因家人安全受到威脅等因素,而向美方表示要留在大陸;另一方面是因為美中國力對比出現變化,華盛頓希望與北京有更多合作,美方因而情願在戰略與經濟對話前夕送出陳光誠,俾對話順利。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師葛來儀(Bonnie Glaser)就警告,陳光誠事件如果處理得不好,美國可能加深大陸「內心深處的懷疑」。
「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研究員賀琪珍(Nina Hachigian)認為,在伊朗、人民幣匯率、保護智慧產權、氣候變遷等美國在意的議題上,中國正緩慢但有意義地往前邁進,如果陳光誠事件拖上數週,「可能影響某些議題」。
顯然,陳光誠事件折射出的問題超出了事件本身,甚至不再侷限人權範疇,具有廣泛的影響。
觀察者不得不思考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今後美國在與中國大陸交手時,外交利益的衡量會不會在某些時刻超越美國堅持人權的傳統自豪?當中國日後比現在還大時,世事會有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