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改革共識重新凝聚 重大變局即將到來?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4月12日訊】近兩個月,北京政壇氣氛格外混沌、微妙、詭異。然而,詭異中透露出不少正面跡像,中共黨內良知、左右派智囊學者及民間力量,正在形成一種共識:中國政治體制到了不能不變、非變不可的時候。

這又是一個意外收穫(筆者曾於3月寫過一篇「從薄熙來下台看中國政治發展的意外收穫和未來走向」)!眾所周知,中共高層早已喪失改革願望和改革動力,普通老百姓也早已失去對改革的支持和耐心,而學界對改革的探索,則長期停留在有限的學術討論的框框中。朝野如此缺少共識,因而才使劉源和張木生等人去年四月發出呼籲,「超越左右界線,重建朝野共識」。

誰也料不到的是,在這個缺少共識、難以建立共識的時刻,竟是王立軍和薄熙來事件,促使改革共識重新凝聚。

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討論:改革時機,改革共識和改革阻力。

關於改革時機。王立軍和薄熙來事件,無疑是個促進政治變動的重大轉折點,倘若沒有王博事件,穩定壓倒一切的胡錦濤當局,非常有可能把政治體制的任何變動拖到十八大,拖到新一屆中共領袖接班為止。到了那時,即使洪水滔天,也跟他沒多大關係了。但王薄事件的發生,使中共竭力掩蓋的千瘡百孔成蜂窩狀的權爭結構,及其對社會潰敗的惡劣催化作用,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住了。

可以說,正是王薄事件,促使當局開始認真地算了一筆賬,「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到底是找死呢,還是等死?如果都是死,找死還可控一些,改什麼,不改什麼;先改什麼,後改什麼;表面改什麼,實質不改什麼,還是中共說了算。但如果什麼都不做,中共就不能說了算,那就是等死,而且會死得很難看。與其死得很難看,不如做點什麼,或許可以避免「難看的死」。

關於改革共識。這個重新凝聚的改革共識,用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的話,不是對過去改革的重新呼喚,也不是簡單地說深化改革;而是對過去三十年改革進行系統反思的基礎上的再出發(見孫立平4月9日刊於共識網的文章「重啟改革難在如何走出轉型陷阱」)。實際上,胡溫執政初期各界達成的改革共識,早在2005年就已基本破滅。

中國改革面臨的正是這種態勢:舊共識已經破滅,新共識正在形成。新共識的凝聚源於幾個原因:首先是學界、思想界和輿論界各派人馬對現狀嚴重不滿,不管是左派還是自由派,是極端保守派和主張革命派,都對胡錦濤的「穩定壓倒一切」的治國政策和現狀極度失望,求變是他們之間共同的要求。

二是黨內良知鍥而不捨呼籲政治改革。這包括溫家寶數年如一日,頂著「影帝」的指責,呼籲和鼓吹政改。還有胡德平、周瑞金、姚監復、杜光等人都不遺餘力,不改政改初衷。其實,黨內一些保守派,包括「紅二代」中的邊緣人,也有要求改革的願望。

三是民間覺醒。孫立平、李偉東等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目前在中國社會中,改革的熱情在重新燃起,人們對改革充滿新的期望。他們從每天的民眾議論中都能感受到,民間要求政治改革的共識。這種覺醒,表現在民眾自覺或不自覺地要求政治透明,要求言論自由,要求公民社會,要求司法獨立。

那麼,有了改革時機和改革共識,重大變局是否即將到來?未必!關鍵就在於,改革阻力能否克服。

改革的阻力不僅來自於反對改革的力量,也來自於曾經力主改革的力量。事實上,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既得利益集團。用孫立平的歸納,中國現在最主要的既得利益集團,第一是權貴集團,第二是國有壟斷集團,第三是金融-虛擬經濟集團,第四是房地產和資源行業為代表的地產資源利益群體。

特殊利益集團成為改革的最大阻力,他們一方面以改革的名義攫取特殊利益,一方面以漸進改革為藉口,拒絕任何實質性改革。更重要的是,他們和中共高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有權,有錢,有話語陣地。權、錢和話語陣地這幾股勢力的結合,導致改革阻力空前巨大,大得遠遠超過30年前中共啟動改革面臨的阻力。

總之,改革阻力如此之大,如果不採取大的改革舉措,改革時機就有可能被貽誤,新的改革共識有可能再次破滅。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