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宸:橫豎炮聲一響 宮裡邊是聽得見的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4月8日訊】縱觀中國政府最近在應對南海局勢上的表現,讓我想到榮中堂在中國近代史上一句不朽的名言:橫豎炮聲一響,宮裡邊是聽得見的。

想知道此話何以出名,就必須從義和團說起。義和團本名義和拳,是山東地區的民粹,帶有半宗教半民俗的性質。清末時期政府糜爛,社會動盪,盜匪橫出,流民四起,一般民眾為求自保,紛紛加入,遂形成一方勢力。恰又逢山東發生有名的曹州教案,連帶著火燒圓明園的舊恨,滿洲貴族乃想組織這些拳民來扶清滅洋。時任山東巡撫的毓賢面對一團亂局,提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三大原則,正式把義和拳、大刀會一類的民間結社頒予「毓」字大旗,改組成為政府正式認可的義和團,可以說是其始作俑者。

但朝中政策,並不統一。毓賢大搞民間結社動運動,發展義和團員,繼任的袁世凱卻認為洋人不可開罪,畫符唸咒、刀槍不入的拳民更是邪道異端,斷應全面鎮壓。於是在山東大開殺戒,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不久山東拳民就被肅清。義和團運動乃從山東轉入直隸(今河北省),一路協裹哄騙,搞得聲勢浩大,風起雲湧,最終竟被慈禧太后及一班顢頇大臣所接受,終以惹出八國聯軍之禍。

但一國之正規軍力,還有拳民之協助,為何竟沒有把圍困日久的使館打下來?慈禧太后自己的說法是:「我本來是執定不同洋人破臉的。中間一段時間,因洋人欺負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動氣。但是雖沒有阻攔(載漪、載勳、載瀾)他們,始終總沒有叫他們十分盡意的胡鬧。火氣一過我也就回轉頭來,處處留有餘地。我若是真正由他們盡意的鬧,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老太婆說「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確有幾分道理,因為她的德國克虜伯廠製造的重炮沒有動用呢!那麼老太后的德制大砲在哪裡呢?原來它是配備在榮祿的嫡系部隊「武衛中軍」的炮隊裡。當董福祥猛攻使館十數日不得下,端王乃以上諭調中軍分統張懷芝派開炮助攻。而這武衛中軍所用的德制「開花(彈頭爆炸)大砲」連後來德國軍官都自嘆少見,其威力可想而知。

所以張懷芝奉命之初自覺是立功的機會。他乃在城頭架好大砲,瞄準使館區,只要放三五炮下去,各使館就成為屍體狼藉的一堆灰燼了。正當他要下令開炮時,這位三十九歲的軍官忽然靈機一動——他知道炮聲一響,後果就難以收拾了。他又改令緩發。隨即自己下城直趨榮祿官邸請示,要他的頂頭上司手寫一道發炮的命令以為憑據。榮祿不敢親發命令;也不敢不發命令。雙方僵持甚久。這一來,懷芝更不敢離開榮府,自作主張,便在榮府賴著不走。最後榮祿纏他不過,乃支吾其辭說:「橫豎炮聲一響,裡邊(宮裡邊)是聽得見的。」他聞言大悟。乃匆匆趕回城上,謊說炮位不准,需重測方位,遂把目標定向使館後之空地。眾炮齊發,轟了一天一夜未停,直至上諭再次停攻始止。使館雖飽受虛驚,宮中府中均至為欣慰。

後來的結果就不用多講,圍攻使館的鬧劇就這樣一鬆一緊、亦真亦假的鬧到八國聯軍攻入京城,中國首都就此淪陷。佔領期間聯軍的奸擄焚殺是如何殘酷,也不多言。只提一點,當時中國人口四萬萬,八國政府漫天要價,賠償四萬萬五千萬兩,平均每位中國人一兩白銀,此即為著名的《辛丑條約》。

今天為何要從義和團談到南海局勢,看到這裡讀者想必能夠明白:其局面何其像也!筆者在前面的文章《南海風雲、三公消費與甲午之戰》就已提及,越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以實際的行動佔領島嶼,具體的措施開採資源。反觀中方應對,卻只會譴責、抗議,以口水對軍艦,以姿態搏領土,何其好笑也,其雷聲大雨點小的作為,與「橫豎炮聲一響,宮裡邊是聽得見的」裝樣子,有什麼兩樣?有什麼區別?若問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原因何在,王小平先生在《從孔丘到孔聖人》一文的這段話,「正是在專制權力的誘惑下,幾千年來,不斷上演著不絕於書的宮廷爭寵奪嫡之爭,朝中君臣之間和大臣世家豪門之間,攻擊陰謀傾軋不斷,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明爭暗鬥,直到來個大混戰。無處而無之的權力瓜分的潛規則,早就消耗了從皇帝到胥吏,從民力到民心,從經濟到軍事的各種人心智慧和國力,各種寶貴的資源被內鬥消耗一空。以至於整個國家只能維持最基本的脆弱的平衡。」可謂切中問題之根結,一語道破真機。所以,倘若專制的體制不改,再出現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予外邦,不予家奴」的政府,絲毫不用奇怪,雖皆說弱國無外交,但是並不全面,若一個國家的高官只想著把老婆子女身家性命都轉移到國外去時,又怎麼會有外交呢?無奈此即中國當下之嚴峻現實。

文章來源:《一五一十部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