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品讀《三國演義》之「先主仁德」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4月1日訊】蜀漢先主劉備,字玄德。在大眾眼裡,尤其是受袁闊成評書的影響,一直以為劉備是一個沒有什麼能耐的窩囊廢,只會哭鼻子,其實不然。不論是在《三國演義》裡還是在《三國志》裡,劉備都不是無能之輩,要不怎麼能被人稱為梟雄呢?在他小時候就曾指著他家旁的五六丈高的大桑樹說「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可見他從小就胸懷大志。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曾說過兩句名言,「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在他眼裡,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劉備,以曹操知人之明,他是不會看錯的,那麼多的諸侯,那麼多的謀臣勇將,他都不認為他們是英雄,卻認為劉備是英雄。何況劉備都能用韜晦之計瞞過曹操,曹操是何等人物,他對人和事的分析都是極為準確的,要瞞過他是多麼的不容易,可是劉備做到了。再說如果是個廢物,又怎麼能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時候最終勝出,成為蜀漢的開國之主呢?

劉備和曹操可以說都符合曹操對英雄所下的定義,不過他們的區別一個是「仁」,一個是「暴」,他們一個是梟雄,一個是奸雄。劉備之所以能在眾諸侯爭霸中勝出,除了他像曹操說的那樣,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仁德,使得豪傑之士紛紛歸附,最後終成大事。對於劉備的仁德,羅貫中先生借用徐庶母親的口說了出來,當徐庶母親被曹操騙到許都,得知徐庶輔佐了劉備的時候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吾久聞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聲素著,世之黃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當世之英雄也。」這些都是從劉備所作所為所總結出來的結論,當時的史書《魏書》中說他「備外御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仁德,是一個人的心性修養,會表現在方方面面。對於劉備的仁德,既有大的事情,像三讓徐州、攜民渡江等等,也有小的事情。《三國演義》裡面有許多的細節描寫,非常傳神。在徐庶剛見到劉備的時候,曾經試探過劉備:他和劉備說他的馬妨主人,勸他把馬送給有仇的人,可是劉備聽後很生氣,說你不教我正道,卻叫我利己害人。再後來,徐庶老母被曹操騙去許都,曹操騙徐庶去輔佐他,劉備的謀士孫乾曾經給劉備出主意,要劉備不放徐庶去許都。因為他對劉備軍隊的虛實都一清二楚,徐庶是天下奇才,曹操一見到必然重用,那個時候劉備就危險了;徐庶不去許都,曹操一生氣就會殺掉徐母,這樣一來徐庶就會死心塌地的輔佐劉備了。可是劉備是怎麼說的?「不可。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他說寧肯死,也不做不仁不義的事情。要知道徐庶歸曹,對於劉備那真的是極為危險的,一者,劉備失去謀臣;二者,徐庶對新野的情況非常清楚,一旦被曹操重用,劉備確實會有生命的危險了,可是他寧肯死也不做這種不仁不義的事情,由此可見劉備確實是仁德之士。

對於劉備仁德的事蹟,正史中也有記載,《魏書》中曾記載劉備在當平原縣令的時候,劉平派刺客刺殺他,可是劉備不知道,卻厚待刺客,後來刺客感恩把真相告訴了劉備,《三國志》中說他「得人心如此」。

劉備對待臣下和朋友,那是肝膽相照,他和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與趙雲「同床眠臥」,和諸葛亮「情好日密」,以致使得「關羽、張飛等不悅」。關羽能夠千里走單騎也是劉備仁德所致,以曹操奸雄對關羽的厚恩都不能使他背叛劉備。對待陌生人,正像上文提到的刺客,劉備也是寬厚待人,最終感化了刺客。而對待仇人,劉備也是同樣秉承正直的心態行仁德之事,徐庶試探他要把妨主人的馬送給仇人,以便將仇人害死,他都不做。對於老百姓,他能做到寬厚愛人,不避危險攜民渡江便是明證。對於人才,他能禮賢下士,收為己用。他的所作所為,完完全全的表現了「仁德」,尤其是他對待仇人的態度,這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劉備臨死的時候託孤給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後人對此曾有許多的分歧意見,有的讚揚先主的人格,有的說這是劉備的奸詐,是試探諸葛亮,是給諸葛亮戴套,讓他自己說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話來,使得諸葛亮能一心一意輔佐劉禪。可是我想,這是劉備的真心話,是他仁德的體現。以劉備一代梟雄,和諸葛亮相處這麼多年,怎麼會不知道諸葛亮的為人?如果諸葛亮是象曹操一樣的人物,那你說出這番話來不就是給了他篡位鋪路了嗎?以劉備的聰明能不知道這一點嗎?如果諸葛亮根本沒有想篡位,那說出這番話來不就是多餘的了嗎?所以我認為這番話正是劉備高尚人格的寫照,他心裡是以天下為重的,如果劉禪無能而禍國殃民,還不如讓有才德的諸葛亮來管理國家,那樣對老白姓、對人民才是最好的,聯繫到攜民渡江的事我們就可以明白劉備的心態。

劉備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也正是因為他的仁德,他才能終成霸業。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劉備身上便可以看出這一點來,作為一個統治者,如果不能有好的心性修養,就不能很好的治理國家,依靠暴力治理國家是不能長久的。

統治者沒有仁德之心而為政,必然會令社會矛盾激化,以致民不聊生,國家險象環生。

《三國演義》將劉備和曹操對立著寫,可是就是那樣,曹操也是很注重德的,他冒死行刺董卓那是為了國家,他善待關羽那是愛護人才,後來得知關羽千里尋兄並不加以阻攔那是義氣……

文章來源:《正見網》有刪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