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3月15日訊】 【《誰是新中國》題解】 誰是新中國?誰才是真正的新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是前者,何以在辛亥之後,又會出現長期的內亂和內憂?雖然能夠一再地戰勝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統一了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卻又慘敗在1945—1949的內戰之中。嗣後,竟能夠在臺灣完成向民主的全面過渡,使孫中山先生民主建國的理想得以實現…… 如果是後者,為何又在「革命」的名義之下,全面復辟專制制度,雖然迄無外患,更無內憂,卻造成「冤獄遍中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悲慘局面,為漫長的中國專制制度,補上了中世歐洲「教政合一」式極權專制統治的血腥一課。待到風雨飄搖之時,亦只好重演西太后的「改革開放」,然而,其成就雖不能與清政府相提並論,其命運卻與清王朝一樣而不能免,其腐敗和腐爛,更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所未有……
(接上期)
三 中國人民堅持反對北洋軍閥假共和真復辟以「護法」
—— 兼述五四愛國民主運動
第一 北洋及各派軍閥假共和以復辟 混戰的緣由
中國人民在擊敗袁世凱和張勳的兩度公然復辟之後,一是袁、張的失敗,昭示了中華民國國統已為民心所確認。二是全國人民反袁、反張的同仇敵愾之氣,已使得任何有槍有勢而欲奪取中央政權或割據一方者,俱已深深明白,唯有頂起中華民國的國統,扛起共和的招牌,才有可能爭取民心,或擁有民心。但是,也正因為帝制已絕,無君可忠;袁氏已死,無人可服;民主共和,軍閥不通。加之大軍閥要仗武力以統獨江山,小軍閥要擁兵割據以稱雄自保,尤其是北洋派軍閥,【注十一】一為遺朝之兵,二為袁家班底,三為實力雄厚,他們才將袁、張復辟失敗后的中國,推向了復辟和混戰的歷史大混亂之中。
第二 段祺瑞假造共和 意在專制 首開軍閥復辟混戰的端緒
一九一七年七月,段祺瑞因重掌國柄,遂于共和名義之下,一是拒絕恢復「臨時約法」與國會;二是藉對德參戰而一再擴大對日借款,藉以擴充皖系軍事力量;三是為借日款而與日本換文,欣然同意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並與日本簽訂軍事協定,【注十二】同意日本在中國駐軍並將國家資源作抵押;四是組織安福俱樂部以成立段氏安福國會,使國會成為他專制權力暢行無阻的「通行證」;五是反對和平統一,高喊武力統一,對孫中山為「護法」而在廣東建立的南方革命政府實行武力討伐;六是一意擴張皖系,打擊直系,決以武力解決與直系的衝突,從而導致直、奉聯合和「八省反皖聯盟」的成立。一九二零年七月十四日爆發的直皖戰爭,遂成為北洋軍閥長期復辟混戰的端緒。
第三 各派軍閥的連年混戰
直皖戰爭雖以皖敗而直、奉勝以告結束,但由於直系吳佩孚被任命為兩湖巡閱使,直系齊孿元、陳光遠、蕭耀南又獲江蘇、江西和湖北督軍位置,並連續贏得對陝、鄂、川等省的軍事勝利,大大地擴充了地盤,從而引起奉系軍閥張作霖不滿。再者,於一九二零年八月組成的靳雲鵬內閣,始親奉,后又親直。張遂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抵京倒靳雲鵬內閣,組親日派梁士詒內閣。但梁內閣既釋放安福系戰犯,又任親日派曹汝霖要職,並參加「山東問題秘密談判」,以取日本借款,迭遭全國反對,吳佩孚遂與直系各督軍通電反梁,逼梁下台。一九二二年一月梁下台,顏惠慶組閣,奉軍遂入關備戰,直系亦調軍隊因應,從而造成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九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的爆發。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因原馮國璋部下西線奉軍一部停止戰鬥,從而牽動整個西線(平漢)奉軍瓦解,加之東線(津浦)奉軍又敗,結果奉敗直勝。北京政府遂在吳佩孚指使下,免張作霖本兼各職,令其聽候查辦。張作霖卻在日本支持下,用東三省議會名義,宣布東北閉關自治,自任東三省自治保安司令。其後,張因不甘,又於是年六月四日再派兵至秦皇島與直軍戰,卻又因先勝后敗,英、美出面調停,張只好籤立停戰條約。此後,奪取了北京政權的直系,尤為實力派吳佩孚,便一邊打出恢復「中華民國法統」的旗號,先擁黎元洪複位,以示法統;再迫黎元洪退位,以於法統之下,賄選曹錕。【注十三】曹錕雖賄選總統成功,卻遭遇全國反對。吳佩孚遂以洛陽為大本營,如段祺瑞一樣,打出了「武力統一」的旗號,並且先發制人,首命孫傳芳為閩粵邊防督辦,南抗廣東孫中山,繼命周蔭人為福建督軍,北逼皖系浙江督軍盧永祥。第一次江浙戰爭遂於一九二四年九月三日開仗 —— 直系軍隊由閩、蘇、皖、贛夾擊盧永祥,孫傳芳則越仙霞嶺由閩入浙作戰。十月十二日盧永祥敗逃日本,直系齊孿元佔領上海。奉繫於九月十五日入關討直,直繫於九月十八日宣布討張。吳佩孚親任討逆軍總司令攜軍北上,赴山海關督戰。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
第二次直奉戰爭雖是直奉兩系軍閥間又一次為爭奪中央政權的戰爭,但因直系第三軍討逆司令馮玉祥外接廣東,陰連奉張,暗叛直系,並在其部將鹿仲麟和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岳及直軍第二路軍司令胡景翼支持下,回師北京發動政變,呼籲和平,趕出遜帝,北京政府遂被迫下令停戰,並解除吳佩孚軍職。其時,適奉軍又在山海關大敗直軍,馮軍亦在楊村與北倉打敗吳佩孚,吳主力基本被消滅。第二次直奉戰爭便以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日曹錕辭職,即直敗奉勝為告終。
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的北京政變,它積極的一面,一是廢了溥儀滿清皇帝的稱號,並驅之出宮,僅年付五十萬圓以維持家用。二是馮玉祥在段祺瑞、張作霖同意下,決定邀請孫中山北上,從而在全國促成召開國民會議的運動,並由之而引發了「首都革命」、即一系列反對軍閥復辟混戰賣國的群眾運動。其消極的一面,一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六日,馮玉祥、孫岳、胡景翼已發出擁護段祺瑞復職的電報,十一月又在天津會議上共舉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遂使段政權復活,並由此而產生段氏「善後會議」,【注十四】使民眾所追求的國民會議不能召開。二是馮玉祥等以私家之兵組成中華民國國民軍,馮自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景翼和孫岳為副司令兼第二、三軍軍長,從而在各系軍閥中不僅增添了一個「馮系軍閥」,迅疾地誘發了一場更大的內戰,而且為馮系謀得了「革命」的招牌,為北伐勝利后的中華民國埋下了又一場分裂與叛亂的巨大禍患。
因第二次直奉大戰的結果是奉皖兩系控制了北京政權,段祺瑞重新上台,段政府遂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任命皖系敗將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免齊孿元江蘇督軍職務。盧永祥遂與山東軍閥張宗昌引奉軍佔領浦口、南京一帶,齊孿元乃與孫傳芳組織江浙聯軍,進攻北京政府委派的淞滬軍使張允明,交戰于無錫。后因孫傳芳突然宣布撤兵,而使齊軍大敗。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八日,齊孿元通電下野。同日,奉軍進入上海。這便是第二次江浙戰爭及其結局。
在第二次江浙戰爭中,孫傳芳雖因背齊而使齊敗,奉軍就此而源源開往上海,卻因此而立即引起了其他軍閥的恐慌和反對。孫傳芳遂決定聯馮反奉,於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五日,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名義通電討奉,十月十六日攻佔上海,十月十九日佔南京,十月二十三日佔蚌埠,十一月十八日佔徐州,逼使奉軍退守山東境內。孫傳芳遂建立東南五省聯軍,自命東南五省官員,從此于吳佩孚兵敗之後在武漢建立的十四省聯軍中脫穎而出,自成體系,不再聽吳指揮。
一九二五年在奉軍被孫傳芳趕出蘇、皖兩省后不久,其內部曾發生郭松齡倒戈張作霖的內戰。【注十五】郭松齡因李景林的出賣而戰敗亡命。其先,因馮玉祥曾為救郭松齡而向李景林提出假道熱河,為李所絕,郭死後馮遂發兵攻李,占天津,李景林只好退兵山東,與張宗昌結成「直魯聯軍」。是年底,馮又試圖聯吳佩孚以制張作霖。未想吳未忘舊仇,非但拒絕,更致電張作霖,要聯奉討馮。一九二六年一月張學良復吳電錶示諒解,由是直吳與奉張重結,並且聯合李景林、張宗昌的直魯聯軍,以攻打馮玉祥的國民軍。直吳軍由京漢線北上,直魯聯軍由津浦線北上,奉軍負責關外並助吳軍餉二百萬圓,議定將來北京政局由吳佩孚主之。此次大戰,吳佩孚、張作霖、李景林、張宗昌打勝,馮國民軍敗亡大半,后困於西北。大戰期間,一是導致日本軍隊炮擊大沽口和日、英等八國的蠻橫干涉,造成「大沽口事件」;二是引發「反奉倒段」運動和國民軍鹿仲麟部發動兵變推倒段政府;三是北京「三一八」慘案的發生。
一九二六年四月奉直、直魯軍進京,吳佩孚便提出恢復曹錕法統。【注十六】張作霖則提出恢復「臨時約法」,同時召集國會開會,組織由他所控制的攝政內閣。其後,歷經顏惠慶、段錫硅和顧維鈞等內閣,直至一九二七年六月,張作霖自組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掌控北京政權。
自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十一年間,除掉皖系、直系、奉系等大軍閥為爭奪北京政權而迭起的大型混戰以外,各地方軍閥為擁兵自保,同樣是長期混戰不止。其中省與省之間的混戰,和一省之內的混戰,可謂此起彼伏,連連不斷。其間,僅四川境內便有大小混戰四百三十九次之多。如前所說,這些混戰,在大軍閥雖為爭奪中央政權,以期武力統一和復辟天下;在小軍閥則為擁兵以自保,或奪地以稱王。但在名義上,他們不是假共和以興師,便是借自治或聯省自治以用武。中華民國的國統誰都要搶;中華民國的法統誰都要閹割;國會和「臨時約法」 —— 這兩個中華民國國統和法統的標誌,更是成了各路軍閥或號令天下以稱王師,或奪地稱雄以做霸主的法寶。至於遍及數省,由軍閥標立與標榜「憲法和憲政」,以行封建割據之私的情形,乃事所不鮮。此亦足以證明,假共和之名以行專制之實,實已成為大小軍閥長期推行復辟混戰的一塊遮羞布。
注 釋
【注十一】 一八五八年四國「天津條約」簽訂之後清廷于上海設南洋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于天津設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李鴻章任北洋大臣時代(一八七零至一八九五)曾於一八八五年建天津武備學堂,培養了一批新式陸軍人才,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盧永祥等,后均為袁得力人物。一八九五年袁世凱署直隸總督,次年正式真除,奉命接淮軍將領胡燏芬在天津小站練定武軍,名新式陸軍,從此成為北洋軍始祖。一八九八年北洋大臣榮祿將袁世凱新式陸軍、董福祥甘軍和聶士成武毅軍合稱「北洋三軍」。一八九九年榮祿又將北洋各軍編為「武衛軍」,分前、后、左、右、中五軍,袁新式陸軍為武衛右軍。是年,袁帶武衛右軍赴山東巡撫任,因鎮壓義和團而大肆擴編,適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之役,因董福祥甘軍和聶士成武毅軍瓦解,北洋軍乃以袁武衛右軍獨存。一九零一年李鴻章死,袁接署直隸總督,翌年正職。袁乃移武衛右軍于小站,改名「北洋常備軍」共二鎮,每鎮一萬二千人,分以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為參謀、教練、兵備三處總辦。一九零三年清廷設練兵處,以慶親王奕匡為總理,袁為會辦。一九零三 至一九零五年,北洋軍編練完成共六鎮,僅第一鎮由滿人鐵良控制,余皆由袁親信段祺瑞、曹錕等任統制,為全國軍隊之精華。清廷以袁勢大,於一九零六年建陸軍部,將一、三、五、六各鎮劃歸陸軍部,袁僅保存二、四兩鎮。是年袁系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袁北洋勢力遂達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和東北。一九零八年袁為清廷所忌而被解職。武昌事發,清庭為抓住北洋六鎮,乃被迫起用袁。袁乃用此六鎮之兵,北逼清廷,南迫革命軍。
【注十二】 一九一八年五月段祺瑞政府與日本簽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和「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日本由是而獲得了在我國東北和內蒙駐軍的特權。
【注十三】 因黎元洪是被選上的總統,因此,恢復黎的總統,就是恢復中華民國的法統。俟法統恢復,再迫黎自己下台以選曹錕,便是「依法統」而行事了。
【注十四】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段祺瑞政府為抵制「國民會議」,乃公布「善後會議」條例,規定該會應由四種人組成:有大功勞於國家者,此次討伐賄選制止內亂各軍最高首領,各省區及蒙、藏軍民長官,有特殊資望學術經驗由臨時執政聘請和派充者,但不得逾三十人
【注十五】 第二次直奉戰爭后,張作霖部將郭松齡因未得到任何好處,乃與馮玉祥及張作霖另一部將李景林結成「三角聯盟」,於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底發動軍事倒張事變。后因李景林中途變卦,馮亦求之不得,郭乃失敗被殺。
【注十六】 曹錕賄選當上總統后,曾頒布反動的「中華民國憲法」,是為曹錕法統。
(待續)
文章來源:黃花崗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