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也談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路線圖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3月8日訊】 近日來中國大陸「政治改革」風聲密集,頻頻見諸報端,給生活在凜冽肅殺的政治氛圍中已久的一些中國人,帶來「陽春」將至的遐想。2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評論;兩天後又登出一篇要求深化司法制度改革的文章《回應群眾期待,深化司法改革》;「全國政協」的發言人趙啟正在3月2日,今年「兩會」召開之前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深化改革的時機到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望取得新的進展;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今年的「兩會」上更是有驚人的言論:改革就是要從執政黨和政府的頭上開刀。可是正當領導們的講話再度鼓舞起人們的遐想之時,冷冰冰的現實卻又極不協調地呈現在人們眼前:「美國之音」3月7日報導,「兩會」即將召開之前微博遭到嚴控,有知名學者的帳號被封;而2月份就在汪洋治下的「開明」廣東的佛山,一位網站編輯因為轉發了一篇揭發檢查官腐敗的帖子被逮捕;在「兩會」期間有一份一百多名公民簽名的建言書在網上向人大、政協和中共的「十八大」呼籲官員公佈財產,這份呼籲不僅被當局消音,「美國之音」的消息還說有多位支持這項倡議的簽名者被地方國安人員喝茶警告。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應作何解釋,又有何玄機?答案恐怕只有從「維穩」二字中才能找到線索。今年的「維穩」預算再創新高,超過7000億元之巨;為確保「兩會」順利召開,有消息說整體調度了約70萬軍警保駕; 河北省更是憂心如焚地派遣幹部下鄉蹲點「維穩」,要求幹部們住在農村基層一直到10月份,也就是預計的中共「十八大」召開之際。把這些事件拼湊起來,不難得到一個整體的印象,所謂「維穩」是當前共產黨的第一大任務。而在這個時候官方密集地放出「改革」的風聲應當與「維穩」的目的有關。《人民日報》的文章《回應群眾期待,深化司法改革》不小心透露出了黨的心態,「回應群眾期待」意味著民眾對當前的司法環境相當不滿,當局不得已要作出回應,宣示一個態度,表示有意要改,要大家保持「期待」。

所以簡單地說,筆者認為「政治改革」的口號突然被高調提起,也是基於「維穩」考慮的一種策略。今年中共的黨、政、軍都面臨著大換班,內外各種矛盾交織,如何平穩地捱過2012成了中共高層的一大心病。如果百姓確信權力的交接不會帶來任何改變,對黨的積極作為喪失了一切希望,自然就會傾向於自己用行動去爭取公正,烏坎就是前車之鑑。所以這種時候尤其需要給民眾一點希望,使人們相信:黨中央也看到了問題,黨中央會改的,一定會改的,你們要保持希望,保持耐心……最關鍵的是在「十八大」前後,大夥兒都別「鬧事」!

有意思的是,從溫家寶幾年之前談「政改」,到眼下這一輪「政改」風聲,從來沒有一個人解釋中國要改成甚麼樣;也沒人說明該怎麼改。筆者這裡就嘗試勾勒一下中共這一輪「政改」可能的路線圖。

回顧10年前的「胡溫新政」,只停留在廢除收容遣返制度和廢除農業稅的層面。也就是說,如果「新政」和「改革」的初衷只是為了維穩,那具體措施就不會超出多向群眾讓一點利、安撫一下情緒、讓大家「安生」一點的層面。就像廢除農業稅就是為了減輕農民的一點負擔,而中國農民又是一個人數眾多、生活困苦、易於滿足的群體,一點小利就足以博得他們的好感,為當政者贏得口碑。然而隨後而來的卻是大規模徵地的浪潮席捲了全國,房地產成為支柱產業、賣地收入成為地方財政的支柱,農民在這個過程中深受其害,保守估計全國有上千萬的失地農民,為禍之烈遠不是取消那點農業稅所可以抵消的。 所以黨是「欲取先予」這條厚黑準則的忠實實踐者,而民眾卻總是「天真」的、「不明真相」的。所以中共的這一輪改革完全可能故技重施,挑出一個、或幾個眼下矛盾尖銳,而涉及人群又比較廣的領域,向民眾出讓一部分利益,以安撫民情。

另外,汪洋所說的要拿執政黨和政府開刀,這刀怎麼動呢?是要開放媒體、力行輿論監督,還是允許自由集會示威、讓民眾直接向官員施加壓力?這些期待恐怕都不現實。如果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維穩,維共產黨政權之穩,那麼如果改革對這一目的構成威脅,當局就決不會讓它發生。所以筆者認為「拿執政黨和政府開刀」無非停留在這樣的層面:限制官員的公款開銷、限制官員的福利、當官員支配公帑時增加一些體制內的審批程序。除此之外,所謂改革的內容還可能包括對現有法律體系的修補,對戶口管理和公民出入境管理上更為寬鬆等等。正如趙啟正所說,任何改革都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框架內進行,只要這個前提一定,就意味著體制不變,事實上就沒有甚麼可改。即使官員的揮霍在一段時間內受到了限制,但廣大幹部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是無窮的,只要黨還需要他們行使不受監督的權力去控制社會,他們就會想出辦法把一切損失都找補回來,並且變本加厲。雖然黨可以在戶口和出入境管理上採取更為寬鬆的態度,但它可以利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掌握公民的個人行動,在必要時採取強制措施限制特定群體的人身自由。

所謂專制政體的漸進改良,無非兩造:一是削弱專制力量,二是擴大民權。只要在這兩方面中做到了任何一方面,都算是有實質的進步。如果一切行動都不涉及這兩個方面,所謂政治「陽春」的宣言則不可避免會淪為又一次「叫春」——口惠而實不至。有許多中國人對急風驟雨式的社會變革充滿了恐懼,希望走一條漸進式的變革之路。假如真的存在這樣一條「漸進式的道路」,它應該是甚麼樣呢?筆者個人認為,從中國的現實出發,它至少應該包括以下的內容和步驟。

首先:限制警權、司法獨立和廢除「勞動教養」制度。也就是說從削弱「專政手段」開始。專制政權的共通之處就是警察治國、警權過大且不受約束,當政者需要百姓感到人身安全時常處於威脅之中。所以限制警察權,拔掉當權者的爪牙、或者至少給它載上個套子對民眾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如果汪洋所說的「拿執政黨和政府開刀」能從這一步開始,就可以承認他是真正的改革。在成熟的民主社會,警察權受到從國會、法院到輿論多維度的監督,在中國即使一下做不到這麼全面,至少可以成立一個由律師、法律學者和各界社會人士組成的獨立監督委員會,公開受理公眾對警察濫權的投訴。

再說司法獨立。司法制度改革的衡量標準只有一條線,司法獨立或不獨立。獨立了 就是有司法改革,不獨立就是沒有改。筆者認為,從中國的現實出發,司法獨立甚至比立馬開放言論更加迫切。因為對於想走「漸進式道路」的人來講,必須清楚一個事實,權利到來之初必定是脆弱的,當權者仍然控制著大部分公權力和話語權。 就算某一個地方辦起了敢言的報紙,當權者可以羅織罪名說它是造謠、傳謠、誤導公眾來封殺他。就算某一個地方人們可以爭來一個縣級、市級的直接選舉,當權者回頭可以編造罪名說,這個帶頭的人有經濟問題、或者嫖娼甚麼的,把他抓起來。所以司法獨立是社會公正的最後盾牌,只有當局沒辦法操縱司法來給人隨意定罪,人們的恐懼才會削弱,這時候人們才會放開膽來說話、放開膽結社和上街遊行,其他權利才可能被充分被實踐。

另外司法獨立使得「漸進式轉型」過程中的衝突能納入一個透明和制度化的解決途徑,避免無序的鬥爭給社會帶來的傷害。解決衝突的過程也是樹立全社會對未來信心的過程,如果不能由一個獨立的系統來實施,這個過程又會回到宮庭政變和厚黑學的那一套,成為一種不透明和破壞性的力量。如果司法權能夠率先從集權體制中分離,就算司法系統裡的人和舊體制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公正性沒辦法做到那麼成熟、完美,這也算走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廢除「勞動教養制度」的目的也是為了確保司法權作為社會矛盾的唯一裁決者,除了法院外沒有人有權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如果汪洋說的「從執政黨和政府頭上開刀」能做到這一步,也可以承認有實質的改革。

在削弱專制力量的同時,需要逐步擴充民權。中國當前要求最迫切的領域一是擴大直接選舉的範圍,就算承認人民能夠成熟地行使民主權利還需要一個鍛鍊的過程,但至少市一級的行政和立法機關的直接選舉眼下就可以實施。因為市一級、甚至省一級的選舉議題涉及不到國防、外交、金融貨幣政策這些高深的問題,主要是地方性的議題:市政設施建設、學校教育、地方治安等等,和選民的生活環境和切身利益的關係都非常直接,民眾完全有能力判斷哪種方案對自己有利。而且這一級的直選由於主要是地方性議題,也不需要動用很大的資源來進行競選宣傳,使選民理解參選人的政綱,在街談巷議中人們就可以把各種方案的優劣討論得清清楚楚。

另外落實憲法中的信仰、言論、集會和結社的權利也很迫切,這是避免社會情緒突破臨介點,造成不可輓回的動盪的關鍵。但是權利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行動而不是一種觀念,這些權利要能夠真正成為人們的行動,前提是人們要免於恐懼,不用擔心自己因為參與了上街遊行會被喝茶、丟工作、甚至失去人身自由。所以司法獨立和限制警察權可能需要先行。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以上論述並不是筆者對於中國未來的預測,而是順著一些想走「漸進式道路」的人的想法,從所謂「頂層設計」出發所勾勒的路線。而在實踐中也許某一個地方的民眾突破恐懼,一次大規模、持續的抗爭就能夠使現狀迅速改觀,不必再遵循事先構思的步驟。但是僅僅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要推行實質的政治體制變革,以上的內容和步驟也實在是不可缺少的。這就需要共產黨從司法、宣傳等領域全面撤出,向民眾讓權,否則完全不可能觸及當前矛盾的實質。

遺憾的是筆者認為這一切是共產黨所做不到的。共產黨的思維是,要麼對社會完全控制、要麼完全沒有控制。為了維持一竿子到底的絕對控制,它所製造的問題太多,所有問題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它在某一個領域失守,就很可能導致全面崩盤。比如對文宣的管制一旦失去,人們知道了中國當前真實的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立刻就會向政府問題;人們一旦知道了過去共產黨製造的種種冤案的實情,一些官員馬上就面臨著司法審判。

所以這一輪所謂「政治改革」估計最終又會落到讓民眾耐心等待「從量變到質變」的說辭中去。但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可能有無限的時間。如同升學,小學六年級畢業考試,及格的能升入中學,不及格就無法畢業,這個時候就只有及格和不及格這一條線。此時就算一個學生的考試成績從30分「量變」到了50分,但只要沒到60分及格線,他也無法畢業。這時候人們不會再去問從30分到50分有多大的「量變」,也不會有人去區分考30分和50分有甚麼不同。而中國現在就是到了這個升學考試的時刻,只有及格了,才能走向未來。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