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人隱終南山修行 茅棚山洞过千年前生活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2月17日訊】(新唐人綜合報導)「隱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陝西終南山自古就有隱逸的傳統,至今仍是世界上爲數不多的修行者集中的地方之一。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

而據陝西地方媒體《華商網》報導,三年來,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受比爾•波特《空谷幽蘭》著作的影響,開始探尋終南山隱士。他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到寶雞龍門洞,一個山谷挨一個山谷走遍,橫跨400公里,目的是尋訪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也為讀者們揭開了《空谷幽蘭》中提到的五千多位修行者在陝西終南山中的隱居生活。

「大家在想怎麼賺錢,怎麼花錢,這些東西固然不錯,但是人的生活視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種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發現了清澈的水源,以前的渾濁的水質就不可再飲用了。」張劍峰談出了他起初探訪修行者的動機。

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經歷,有不少讀者在讀過《空谷幽蘭》后,也去過終南山尋訪隱士,結果一無所獲。張劍峰也經歷了這一過程。

2008年,張劍峰決定去終南山尋找書中所寫的隱士。他跟一群驢友一起從南五台開始走,結果什麼都沒有找到。這對他來說是個教訓,後來他才知道,遠遠看到一群驢友結隊進山,隱士們就關了門,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擾。

但是張劍峰介紹,並不是所有的隱士都不歡迎到訪者,有的修行者準備出山,他或許希望和到訪者結緣,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時候,是不想被外人打擾,而且要看到訪者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四五十人拿著大喇叭,邊走邊唱,帶著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後轉身就走,對山裡這些修行者,他們只是好奇。」隱士們則關門謝客。

後來,張劍峰決定獨自行動:「想到哪裡就去哪裡,稀里糊塗走,沒有交通工具。」同時,他也帶上錄音筆和紙筆,以便採訪修行者。

住茅棚山洞 敲門需暗號

三年裡,他的行程東西跨度大約400公里。行至今天,張劍峰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很多人成為他的朋友。這些隱士們住茅棚山洞,不接待生客,敲門需要暗號,不用手機,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

他描述,隱士居住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們分散在各個山谷里。這些修行人都很熱愛生活,一般會把自己小茅棚打掃得很乾凈,做一點小景緻,比如在門口種點花,但他們不用手機,離村莊近的修行者還會和村裡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一般到訪者去敲門,修行者都會開門,但有些並不接待生客。」張劍峰說,「尋訪了幾百位隱士后我才知道,敲門需要念一些暗號。……阿彌陀佛、慈悲、無量壽福是最常用的敲門暗語,而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一般都有標誌來區分。」

張劍峰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聽說兩位比丘尼師徒居住在一座山洞內9年,在山洞外,師徒兩人在懸崖邊開闢了一塊三四平米大的菜地。師徒和他談了他們尊崇的修行者,講智者的生活和道德,師徒還和他說了一句讓他難忘的話:「你走了這麼多地方,看到很多東西,但你要保持你內心純凈的種子不被污染。」後來張劍峰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他說自己看到玉的同時也看到了泥土。

山中隱士何許人?

「俗話說,有形的都有肉,其實很難找到閃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勸人向善,告訴人們怎麼樣減少煩惱。修為很高的人外界很少接觸到,只有圈子裡才知道。」張劍峰説道。

在距離終南草堂30分鐘山路外,張劍峰遇到過一位去年11月從衡山來終南山修行的隱士,他並不覺得山中冷,只說:「在這,就是玩唄!收弟子,就看緣分唄!」面對陌生人,他們並不多談其他。

張劍峰說探訪隱士的過程也讓他改變了以往的觀念,他發現山裡的修行者大部分蠻有學養的,並不是一般外界認爲的窮得沒辦法才到山裡。

有一位山中的修行者,藏書很多,留著長頭髮,特立獨行,對電器等樣樣精通,在茅棚里給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傢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將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經、道經做了對比研究,而且他自己覺得別人並不懂他的東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頭上。

冬天的終南山裡,隨時飛雪,一些修行者們挖了菜窖存儲自己菜地種的蔬菜,米面油等物品都是朋友從山下送來的,他們稱之為「供養」。

「如果沒有供養也可以,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為,一般人看來不可理解,別人覺得住在山裡很可憐。修行者對物質不抱太大希望,給一些修行人送供養,送東西給他,是為了滿足我的心愿,對他們來說,送不送沒什麼區別。」張劍峰介紹。

從尋訪者變成修行者

在尋訪了數百位隱士后,張劍峰慢慢從一個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慢慢地自己也開始打坐、練功。」2010年,張劍峰和張德芬等十多人一起湊錢在這裏修建了十幾間茅棚,取名「終南草堂」,可以供修行者居住。

談到修行的好處,張劍峰說:「就是保持自己時時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觀察者,喜怒哀樂你都時刻觀察著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為我後來修行做鋪墊,現在做的才是我喜歡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現在是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修行對我生活本質的改變是我看待事物的態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個東西我想得到,我肯定會努力爭取,但現在,患得患失的東西就少了,人會更豁達一點。對物質不刻意追求……在茅棚里,吃飯睡覺曬太陽喝茶,那樣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東西很多,並不覺得幸福。」張劍峰如此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