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連載】辛灝年《誰是新中國》(2)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2月7日訊】【《誰是新中國》題解】誰是新中國?誰才是真正的新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是前者,何以在辛亥之後,又會出現長期的內亂和內憂?雖然能夠一再地戰勝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統一了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卻又慘敗在1945—1949的內戰之中。嗣後,竟能夠在臺灣完成向民主的全面過渡,使孫中山先生民主建國的理想得以實現…… 如果是後者,為何又在「革命」的名義之下,全面復辟專制制度,雖然迄無外患,更無內憂,卻造成「冤獄遍中華」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悲慘局面,為漫長的中國專制制度,補上了中世歐洲「教政合一」式極權專制統治的血腥一課。待到風雨飄搖之時,亦只好重演西太后的「改革開放」,然而,其成就雖不能與清政府相提並論,其命運卻與清王朝一樣而不能免,其腐敗和腐爛,更為中國五千年歷史所未有……

獻給

1. 半個世紀以來,用智慧与痛苦、鮮血和生命才凝就了本書主題的 —— 中國大陸人民;

2. 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共和制度的創建者,現代中國的開拓者,和中國民主進程的歷史領袖 —— 孫中山先生;

3. 領導了北伐,統一過中國,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胜利,奠定了台灣民主繁榮基石的民族英雄 —— 蔣介石先生;

4.一百年來為推進全中國從專制向民主過渡而前仆后繼、万難不辭的 —— 所有先賢和先烈們。

《誰是新中國》內容簡介

《誰是新中國》一書是在對世界近三百年歷史進行全新探討和深入剖析的前提下,對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一個總回顧和總辨析。它所建立的理論體系,所揭露的歷史真相,不僅從理論与事實兩個方面,對新中國 —— 中華民國,一再遭遇國內外形形色色專制勢力反扑和顛覆的艱難歷史,予以了清晰的論述;還對中國共產党在蘇俄的長期命令和直接指揮下,對中華民國實行造反和奪權的行徑,及其在革命的名義之下,于中國大陸全面复辟專制制度的事實,予以了明确的論證;特別是它對一系列重大歷史問題所進行的澄清,不僅是對中共史學界和思想界的嚴峻挑戰,而且是對費正清中國現代史觀的深深責難。

《誰是新中國》一書在對中國現代歷史作了極為嚴謹的辨析之后,指出,辛亥之后中國民主過渡的艱難反复歷程,与歐洲前專制國家的民主過渡歷程并無二致,為民主過渡的必然歷程所使然。這對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昭示中國民主統一的前途究竟何在,及其与中華民國前途的關系,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書高屋建瓴、气勢恢宏,但又深入淺出、說理綿密。既具有發人深省的理論魅力,又具有冷峻沉雄的論辯風格。作者在初稿完成后,曾應邀在北美一些著名大學和各地僑界作系統講演,其所一再產生的轟動效應,已經預示著這部嶄新的“中國現代史辨”,將使讀者和學界矚目。

作者聲明

本書作者雖然不是一個社會活動家,雖然僅僅是一個學術工作者,但仍然要鄭重聲明的是:作者在本書上卷所為之辨析和辯護的中華民國与中國國民党,只能是那個曾作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并艱難推進了民主建國歷程的中華民國,和那個曾創造了、并曾艱辛捍衛過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党。即由孫中山先生和蔣介石先生及其真正的繼承者們所開創、所捍衛、所建設的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党。而不是頂著中華民國的國號,卻要拋棄中華民國的國統;承繼了中華民國國統,卻又要背离整個中國;挂著中國國民党的招牌,卻要菲薄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理念、詆毀中國國民党的基本民主性質、歪曲中華民國民主建國的艱辛歷程、否定曾在艱難時代為台灣的繁榮和進步奠定了歷史基礎的蔣介石先生 —— 即一方面企圖將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党的歷史傳承予以腰斬,一方面則企圖誘導整個台灣走上分裂祖國和割斷歷史之路的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党 —— 如果這樣的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党已在出現、或有可能出現的話。

—— 摘自作者自序

作者簡介

辛灝年,原名高爾品。中國安徽巢縣人,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日生於南京。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大陸知名的作家和學者。「六四」之後曾數次上街遊行抗議中共天安門大屠殺,並憤而辭去了所有「社會職務和榮譽頭銜」。嗣後,曾兩度應邀赴北美講授「中國現代史和中國新文學」。一九九四年春,赴加拿大擔任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同年底,應台灣《聯合報系》的邀請,赴台作訪問研究。一九九五年夏,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邀請擔任訪問學者,翌年二月被哥大聘為歷史學博士后研究員,一九九七年復擔任哥大訪問學者。

辛灝年先生曾於中國大陸出版十余部文學歷史著作,具有廣泛影響。一九九四年來北美后已發表中國現代史專論近二十篇,並應邀在美、加十幾所大學和各地僑界講演「中國現代歷史反思」系列五十場,次次引起震動。美國著名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指他的思想和理論,「已經得到了熱烈的反響和接納」。《誰是新中國》一書就是他積十數年研究才終于完成的歷史學新著。書名為許多旅美中國大陸留學生所建議。

(待續)

文章來源:黃花崗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