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2月6日訊】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外出,結伴而行,一人持香前導,或走牆邊,或走郊外,見橋必過,目的是驅病除災,延年益壽。又稱「走橋」,「走百病」,「游百病」,「散百病」等。江南蘇州一帶稱為「走三橋」。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德州婦女登上南城門,走到大寺閣,俗諺:「爬爬城,不腰疼。」黃縣(今龍口市)婦女走百病必須過西關的月牙橋。莒縣農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八日至十八日……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姨姨老老領小姑,攛掇梳妝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踏穿街頭雙繡履,勝飲醫方二鐘水。誰家老婦不出門,折足蹣跚曲房裡。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緣。蘄州艾葉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顧祿《清嘉錄.正月.走三橋》:「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歷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
民國修《濰縣誌稿》 中有一首《濰縣竹枝詞》說:「新正節始過元宵,結隊城頭跑老貓,為乞一年百無 病,艾香爭把石人燒。」高密等地樹禾秸為九曲黃河形,兒童在迷宮般的通道中奔 跑嬉逐,稱「跑黃河」。鄒城市的人於十六日往孟廟康熙碑亭摸馱碑的,當地走百病有諺謠:「摸摸馱的頭,永遠不知愁,摸摸馱的腚,永遠不害病」。
新唐人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