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藻害嚴重 整治效果不彰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2月1日訊】(中央社台北1日電)大陸太湖近年因過度污染,湖內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每年爆發的“藻害”已成奇觀,以太湖為生的周邊居民生活更受影響。專家說,要將太湖湖水變清,至少需要數十年。

廣州日報報導,1980年代開始,受蘇州南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無序過度開發等原因,太湖水域嚴重優養化,湖內的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一向供水充沛的太湖漸漸失去功能。

報導引述當地居民說,“20年前,太湖水很清澈,小時候常在湖裡游泳,但1988年左右,附近漁民就發現,從太湖裡打上來的魚,吃起來有味道”。

這名居民說,當時鎮上不少化工廠將污水直接排入太湖,連接太湖的一些河道,“河水有的變成了牛奶色,有的變成了暗黑色”。

報導也引述太湖流域管理局前總工程師黃宣偉表示,1987年起,每年排入太湖流域的污水達360億噸,80%未經處理;根據太湖流域聯合編製的水質評價,1983年流域內污染河道長度約占40%,1996年升至86%,為大陸各流域之最。

報導指出,太湖水面有機物污染從1987年的1%,上升至1994年的29.18%;此外,太湖1993年起全部優養化,直到2007年6月,太湖藍藻大爆發,幾十公分厚的藍藻覆蓋所有水面。

據無錫市政府統計,2007年藍藻肆虐時,除無錫水廠外,其餘占全市供水70%的水廠水質都被污染,水龍頭裡放出的水又黃又臭,200萬無錫市民生活飲用水受污染。

“藍藻爆發事件”後,江蘇省每年投入人民幣20億元專款用於太湖治理。從2007年至2011年底,共從太湖打撈藍藻達280萬噸。不過,當地政府20年來雖啟動多次整治工程,但監測結果顯示,太湖水質惡化程度並沒得到控制。

黃宣偉表示,太湖的污染面積已超過80%;而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員指出,“污染它只要不到10年,讓它恢復清澈,至少需要幾倍時間”。

相關文章